《金刚川》太好看了:“顶配”的演技


你是一名炮兵,组织要求整支队伍要在三天内全员过江,奔赴最终战场,面前江水深不见底,渡江有且仅有一条路。
敌军虎视眈眈,弹药军备几倍精良于我,随时可能遭到敌军的狂轰滥炸,这桥还建不建,过不过?
你选择了掩护工兵连建桥、渡江,但桥建好了,被敌方轰炸机摧毁,建了又炸,炸了又修,来来回回一共七次,还过吗?
必须要过。
敌方空军优势明显,我方毫无还手之力,只剩了两架高射炮,一架隐蔽一架暴露,且不能打交叉。
虽然你是优秀的炮兵,但是没有足够的弹药等于没有米的巧妇,面对对方优秀精准的打击没有还手之力。
你的老班长为了掩护战友,主动暴露自己,吸引敌方火力,最终壮烈牺牲,连具完整的尸体都没有。
接下来怎么做?许多人或许都会灰心,甚至选择放弃。
影片中的张飞则是要与敌方轰炸机做个了断,为关班长报仇。
用数目不多的炮弹硬刚对方轰炸机,结果可想而知。
被炸得只剩“一半”的张飞,简单地处理了伤口,脖子上挂了三枚炮弹,决定与敌方战机同归于尽了。
这一刻,他仿佛与三国中的张飞重合,配得上最后喊的那一句“姓张名飞字翼德,万古流芳莽撞人”。
莽撞人张飞虽然痛击仇敌,却依旧躲不开对方精良的武器,几颗燃烧弹就能让整支队伍遭受重创。
通过战士小胡的视角,可见当时战场的惨烈,处处“焦糊味”,很多战友在一瞬间被“碳化”,整支队伍遭受了重击。
然而,任务迫在眉睫,这桥,还过不过?
影片中的志愿军给出了答案。
在桥面彻底摧毁后,志愿军筑成了“人桥”,最下面的战士踩在木桩上,整个人浸在江水里,上面的战士踩着他们的肩膀,撑起木板,助其他战友前进。
敌军不理解,但是依旧称赞“你们不信神,但是能创造出神迹”。
他们永远也想不通,为什么志愿军会有这样的举动,是因为他们不理解,这个国家曾经有多少人以血肉筑长城。
早在上映前,这部影片其实是被质疑的。
三个风格不同的导演拼盘,两个月拍摄,一个月剪辑,怎么听都是烂片的配置。
不少网友吐槽是在赶作业,看了首映之后,又有一部分说这是在模仿《敦刻尔克》。
真的如此吗?
在看了电影之后,或许有人觉得内容简单,台词重复,但是几乎没有人不敬佩志愿军的牺牲精神。
到了这一步,电影其实已经成功了。
虽然通过四个视角描述,确实让人有想快进的想法,而且场景转换太快、剧情不断重复很容易让观众产生割裂感,但正是有了前两段的铺垫,才能递进三四段的情绪高潮。
之所以觉得这部电影值得一看,不是因为电影拍得好,而是因为这部电影题材本身就有意义。
不少观众在看完之后吐槽人物形象不饱满,但是在战场上,多的是见了一面就牺牲的人,在《金刚川》中,没有第一眼英雄。
因为抽烟而降职的关磊,暗恋通讯兵的刘浩,吝惜炮弹的张飞、来来回回只说两句台词的闫瑞,一着急就说江西话的高班长,他们都是最可爱的人。
看完电影后,和平难可贵,唯愿长久安应该是大多数人的真实想法。
公辞六十载,今夕请当归,志愿军战士遗骸归国是《金刚川》最后一个泪点,电影院里甚至有位中年大哥泣不成声。
忘记等于背叛,国人更应该铭记。
希望能有更多导演拍摄这段历史,穿过七十年的长河,寻找他们年轻时候的样子。
有部片子,这周末,早已刷爆朋友圈。
票房,首映破亿。
口碑,6.5万人,给出9.4分。
是因为管虎、郭帆、路阳,国产三大实力导演联手?
还是因为揽来了张译、吴京、李九霄、魏晨、邓超的开挂式阵容?
当影片结束,影院里亮起灯光。
十点君环顾四周,看到一片泪光时,才真正地感觉到。
是的,是因为它——
海报上,四个红字,鲜明夺目。
血战到底。
何处而战?
70年前,一群“最可爱的人”,为抗美援朝,跨过鸭绿江。
1953年,抗美援朝终极一役,金城战役,正式打响。
上万志愿军赶赴战场。胜败,在此一举。
这是一场庞大的战斗,而《金刚川》则从宏大的战争场面中,撬起一个窄小的切口。
那是一条河,一座桥。
河,名为金刚川。桥,却是无名桥。
为什么是它?
金刚川,是环绕金城前线的河川,宽阔汹涌,暗流湍急。
河流蜿蜒,如扼咽喉。
原本的渡桥早已在炮火中消失殆尽,志愿军工兵连靠着奇迹的速度,在金刚川上架起木桥。
通过这座桥,守好这座桥,就能在指定时间到达战场。
就能向金城前线投放更多战力,夺得战争的最终胜利。
围绕一座生死之桥,一场生死之战徐徐展开。
守一座桥,这任务能有多难?
片子一开场,步兵连长高福来(邓超 饰)与刘浩(李九霄 饰),
将它直白利落地道来:
第二天凌晨5点前,修好桥,护好桥。
不让美军的飞机,截断这座生死之桥。
志愿军的生死,必须得由我们自己说了算。
但面临这场争夺,敌人同样不甘示弱。
如苍蝇般反复来回的侦察机,青天白日下的侵袭,血肉之躯,粉身碎骨。
当夜幕低垂之时,“丧门神”轰炸机嗡嗡轰鸣。
投下的炸弹,将黑暗化为火海,吞没山川阵地,几将夜空灼烫……
敌人一次次巡回,投下炸弹无数,却惊讶地发现:
刚刚被炸毁的桥,不过几小时内,又被修起。
难怪在美国兵的眼中,这座桥神奇得近乎诡异。
炸了修、修了再炸,再炸再修,为什么它能够屹立不倒?
在天空盲目狂妄,扬长而去的他们没意识到,
那不是一场关于神和天使的奇迹。
炸桥、反击、护桥、修桥,影片用三个不同视角,将这场奇迹的真相,完整地呈现给观众。
我们才发现,这场奇迹,只和人有关。
普普通通的人,是高福来与刘浩。
一个步兵连长,一个步兵班长。
一个平时斯文沉稳,可一旦急了,乡音收都收不住。
另一个,胸口揣着逝去战友的相片。
偶尔瞄瞄新来的女通讯员,诶,是老乡呢。
连姓甚名谁住址打听得一清二楚。
一转脸,还赌气道,她都不晓得我名字。
是啊,那些年,他们才十七八岁啊。
血气方刚的年纪,上了战场,要杀敌,要建功,要正面刚。
所以收到命令,刘浩也会抱怨:他是来打仗的,又不是来修桥的。
他是个步兵,他的心,此时渴望着与过桥的战友同行,奔赴战场前线。
不只有他,还有一些人的心,也牵挂在战友身上。
高炮兵,张飞(张译 饰)和关磊(吴京 饰)。
刘关张,弄了个齐全。
偏偏不按套路来。
一个功夫娴熟,却莽到不行的炮筒子,是关磊。
另一个谨小慎微,细致到怂的闷葫芦,却是张飞。
在战场上,倒成了一把手和二把手,还有师徒名分。
偶尔,嫌弃两句。
明明我是你师父,如今你倒成了排长,还和我抢第一炮位。
回嘴的,也没闲着。
要不是你战场上抽烟,哪能从连长撸成个小班长。
就是这火药味儿四溅的场面,碰撞出的,是暖烘烘的烤玉米,带给老关。
也是在青葱的玉米地也掩不住的焦虑和担忧。
第一炮位已经暴露了,是活生生的靶子,是明晃晃的危险。
炮筒子老关浑不在乎:不然再把你宝贝得不行的弹药,匀我点?
闷葫芦张飞毫不犹豫地点头:行。
在炮火中被淬炼过的性情,血肉贴合,一体两面,复杂又纯粹。
反过来倒过去,怎么看,都是真心。
生与死?敢还是不敢?
在他们这里,不用选择,无需考验。
你没了,我顶上。
你若先行捐躯许国,我随后就用一腔热血来祭。
心血沸腾,力竭声嘶,连张译自己也演至缺氧。
但在将老关留下的烟叶子,递给守桥的工兵连长闫瑞(魏晨 饰)时。
他面对着闫瑞的关心,“就剩下你们了”。
只吐出五个字:“你安心修桥”。
还剩谁们?哪里又有你们和我们?
步兵、炮兵、工兵,哪怕战至最后一个,也要守,也要战!
敌人或许不能理解,这么短的时间。
他们如何协同一致,前仆后继,铸就战争的奇迹?
但我们明白,因为他们是一样的人,有血有肉。
经历了同样一场战争,甚至更有着一样的名字:
中国人民志愿军。
为什么他们的血流不尽,沸腾不止?
只因为要融世代血肉金刚,换当下风平浪静。
如今,金刚川的硝烟已逝,但有些人仍然值得我们记得。
据统计,整个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志愿军共涌现30余万名功臣,其中英雄、模范410余人,特等功臣231人。
他们是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武先华……
他们是《英雄赞歌》《英雄儿女》《上甘岭》……
但也有更多血与火的故事和名字,无从记载。
无论如何,请记住一个数字: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那是197653个鲜艳的灵魂。
为了守护一方安宁,他们就那样昂首挺胸地离开了。
长眠他乡,在战火硝烟中沉睡了。
我死国生,我死犹荣,身虽死精神长生。
而如今为了不能忘却的记忆,为了让英雄故事常写常新。
英雄归来,我们当眼含热泪。
和《金刚川》一起,再相聚。
戳【在看】,
为了最可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