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还有一处活态棉纺业工业遗产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23-09-26 13:12:26


还有一处活态棉纺业工业遗产 


华强棉纺生产车间一角位于鲁北平原的山东省乐陵市,是德州市代管的县级市。以前只知道乐陵的金丝小枣有名,素有“百里枣乡”之美誉。这里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千年枣林,古枣树数量居全国之首。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样一个平原地区的县级市区域内,竟然还保留有多处成片的油棉和棉纺企业工业遗产。并且,其中的一家棉纺企业的老车间、老设备还在继续使用,是一处难得一见的活态工业遗产。更令人想不到的是,这里的各级领导对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格外重视,没有急功近利拆除这些看似破破烂烂的工业老建筑去开发房地产,而是研究如何在保护好这些工业遗产的前提下,整合当地的工业和旅游资源开发工业旅游,激活沉寂的工业遗产,进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这样的胸怀和眼光着实让人欣慰。同时,这也是见证过乐陵工业经济发展,拥有几十年历史积淀的工业遗产的幸运。华强棉纺厂锯齿状屋顶的车间建筑2.24万平方米大型锯齿状棉纺车间仍在使用 9月23日,记者跟随山东建筑大学齐鲁建筑文化研究中心姜波教授调研团队一同前往乐陵市,进行工业遗产和工业旅游资源调研活动,这也是记者第一次走进乐陵。到达乐陵后,在乐陵市工信局党组书记、局长杨宗明的陪同下,先后前往山东华强新材料有限公司(原华强棉纺厂)以及原乐陵县(市)第一油棉厂旧址进行实地调研。
华强棉纺厂老车间建筑俯拍照——山建大齐鲁建筑文化研究中心供图调研的第一站,首先来到山东华强新材料有限公司。这家企业位于乐陵市寨头堡乡,原为1987年建厂的乐陵县华强棉纺厂(1988年9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乐陵县撤县改市后,改为乐陵市华强棉纺厂)。记者看到,老棉纺厂厂区内仍保留着一座面积约2.24万平方米的大型棉纺车间。老车间为单层建筑,建筑顶部呈锯齿形状。锯齿形状厂房建筑样式,源于德国包豪斯风格的工业建筑,该种建筑在空间跨度较大的情况下,具备减少太阳光的直射、增加室内定向采光和便于排风通气的优点。因此,这种建筑形式在20世纪我国纺织印染行业中被大量采用。
棉纺车间内一位工人师傅正在一台老设备旁边操作
棉纺车间内依旧在生产使用中的老设备生产线
一些老设备上的1987年上海纺织机械厂产品标牌走进车间,顿时听到各种机器设备的轰鸣声,棉纺工人们正在有条不紊地忙碌着,穿梭在各种正在工作的机器设备之间。记者注意到,许多1980年代的老设备还在正常运行使用中。从设备标牌上不难看出,其中的一部分老设备是上海第二纺织机械厂的产品,一部分竟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4806厂的产品。这家企业竟然还渗透着红色军工企业的血脉呢!
棉纺车间内一位女工正在生产线巡查
棉纺车间内用于记事的黑板和老式大门在整个棉纺车间转了一圈后发现,原棉进入车间后,棉纺生产的流程大致有这么十一个工序:一是清棉工序:除杂、混棉、成卷;二是梳棉工序:将棉块分解成单纤维状态,改善纤维伸直平行状态;三是条卷工序:并合和牵伸,提高小卷中纤维的伸直平等程度,制成规定长度和重量的小卷;四是精梳工序:进一步清除纤维中的棉结、杂质和纤维疵点,排除一定长度以下的短纤维,提高纤维的长度整齐度和伸直度,将棉条拉细到一定粗细。五是并条工序:牵伸拉长抽细,进行混合、成条;六是粗纱工序:将熟条均匀地牵伸,拉长抽细,将牵伸后的须条加以适当的捻回,使纱条具有一定的强力;七是细纱工序:牵伸、加捻、卷绕、成型;八是络筒工序:卷绕和成形,将管纱(线)卷绕成容量大、成型好并具有一定密度的筒子,清除纱线上部分疵点和杂质,以提高纱线的品质;九是捻线工序:加捻,用两根或多根单纱,经过并合,加拈制成强力高、结构良好的股线,将加捻后的股线卷绕在筒管上,做成一定大小和形状管线,便于搬运和后工序加工;十是摇纱工序:将络好筒子的纱(线)按规定长度摇成绞纱(线),便于包装,运输及工序加工等;十一是成包工序,把绞纱(线)打包。在这十一道生产工序中,新老设备生产线并行使用。
棉纺车间内一位女工正在检查棉线
政府部门和专家都有意保护传承好现存工业遗产
乐陵市工信局党组书记、局长杨宗明局长介绍说,尽管这些老设备仍能使用,但由于老设备费电,生产效率相对较低,企业会逐步淘汰掉老设备。当记者告诉他,目前山东省内现存的棉纺织业工厂遗产中,锯齿形状老建筑遗存下来的并不多,而像华强新材料有限公司这样,不但锯齿形状老建筑还在,就连车间内的老设备也都完好保留,并且二者都仍在继续使用生产的情况,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希望他们协调企业,以后设备更新,最好能够保留下一套完整的老生产线,以供参观者了解我国棉纺企业在20世纪60~80年代的整体生产状态。杨宗明局长听后很痛快地答应,表示会协调企业保留下一部分老生产设备,为今后的工业旅游留下可供人们回味的、具有时代特征的工业记忆。
棉纺车间正在运行的老设备生产线山东建筑大学齐鲁建筑文化研究中心姜波教授参观后感慨地说,乐陵市是20世纪60~80年代继青岛、济南之后,山东又一处棉纺生产中心。以前,他们对工业城市和沿海城市的工业遗产关注的比较多,对像鲁北地区这种散落在县域的工业遗产关注的比较少,而这恰恰是山东工业遗产的特色。乐陵市这种具有地域特色的棉纺工业,曾经带动了本地县域工业经济的发展,也为后来的调味品和泰山体育器材等工业行业的发展起到了领引作用。
棉纺车间仍在使用的1992年军工企业出产设备标牌姜波表示,其实,不光乐陵,包括整个德州市和滨州市在内的鲁北地区棉纺行业,都曾经得到过中国棉纺织重镇青岛市和济南市的帮扶,包括技术指导和机器设备支援。因此,这种具有地域特色的工业遗产,也是山东内地和沿河发达城市、省会城市工业帮扶合作的典范,保护好传承好这些工业遗产和企业文化,将是今后他们研究和关注的一个方向。油棉厂旧址还存有十座仓库等各类工业建筑
油棉厂生产厂区俯拍图——山建大齐鲁建筑文化研究中心供图调研的第二站是乐陵县(市)第一油棉厂旧址。位于乐陵市黄夹镇的原乐陵县第一油棉厂(1988年9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乐陵县撤县改市后,改为乐陵市第一油棉厂),由当时的乐陵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在1952年5月筹建,1955年9月建成正式投产。建厂初期,工人自带弹花车,轧花车,靠脚蹬畜拉加工皮棉,年产量为14000担,产值150万元。20世纪80年代鼎盛时期,设有籽棉、轧花、打包、脱绒、榨油、修配、动力等7个车间,和连成排的十座大型棉花仓库。整个油棉厂占地约100亩,分为工业生产区和员工宿舍区两部分。目前,这些红砖红瓦的生产车间、仓库建筑群以及平房宿舍区基本保存完好,许多老生产设备还在,只不过已经锈迹斑斑。在一座仓库的大门两侧,当年用白漆刷上的“搞好棉花收购”的大字依旧很清晰。漫步在整个老厂区,看着高耸的水塔、烟囱和联排的仓库建筑,以及一间间平房宿舍,依然可以想象到当年企业热闹的生产和生活场面。
油棉厂一座老仓库大门两边还保留着当年“搞好棉花收购”的大标语
调研团队在油棉厂仓库建筑群旁边合影——山建大齐鲁建筑文化研究中心供图“那时候,到油棉厂干个临时工都很高兴!”在老厂区看大门的74岁油棉厂老职工苏绍林介绍说,他是在1978年进厂的。那时村里刚分了承包地,他来干临时工,工资大约每月三四十元,工作了十年才转正。他说,1980年代,每到收棉花的季节,附近的棉农常常要在工厂门口排两三天的队才能卖掉棉花。最红火的时候,工厂里的正式工和临时工加起来大约有四五百人,除了厂领导是派来的,大部分都是黄夹镇的村民。那时工厂的福利非常好,夏天发防暑茶、白糖,在家属院后面二层楼有食堂,馒头一斤两个,熬的茄子全是油,很多外面的人都眼馋厂里食堂的饭。可是,到了1995年左右,工厂停产了,整个厂区就开始闲置,一直到现在。同时,拥有100多户住户的工厂宿舍区的职工家属也陆续搬走了,只剩下宁爱习老人等两三家还居住在那里,其它的院落大多杂草丛生,成为了危房。71岁的宁爱习老人,是1983年部队复原后到厂参加工作的。那时正是企业最辉煌的时期,他本可以选择到机关单位工作,却最后选择了油棉厂。
油棉厂车间工作人员办公用平房建筑
油棉厂的老水塔基本完好
油棉厂老车间内锈迹斑斑的储油罐据苏绍林老人介绍,位于油棉厂生产厂区西侧的职工家属院,当时单身职工可以分一间房居住,双职工可分两间平房带个小院,厂领导是三间房带个院。为了油棉厂的防火安全,宿舍区还配备了消防栓,至今一座房屋外墙上还有“禁止烟火”的大标语。现在,曾经热热闹闹充满生机的职工宿舍区,变得十分沉寂,那一间间颇有时代感的红砖建筑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当年的辉煌。
油棉厂老职工苏绍林看着空荡寂静的职工平房宿舍区感慨万千沉寂多年的工业遗产渴望重新焕发活力 乐陵市工信局党组书记、局长杨宗明表示,目前乐陵市正在打造工业旅游线路,以工拓游,以游促工,以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丰富旅游产品供给。下一步,他们将和山东建筑大学齐鲁建筑文化研究中心姜波教授团队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在保护好现有工业遗产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乐陵市工业文化资源,整合辖区内泰山体育、调味品等各种工业元素,和当地的千年枣林以及冀鲁边红色文化资源相结合,让沉寂多年的工业遗产重新焕发活力,助力乐陵乃至德州市的工业旅游和经济发展。
 
分享:
网站首页 | 国际新闻 | 山东新闻 | 财经新闻 | 体育新闻 | 社会新闻 | 科教新闻 | 生活新闻 | 娱乐新闻 | 音乐新闻 | 经济新闻 | 交通频道 | 广播资讯 | 乡村频道 | 影视频道 | 农科资讯 | 居家购物 | 齐鲁新闻 | 文艺广播 | 国内新闻

联系邮箱:sheng6665588@gmail.com

山东生活网
山东生活 主办 版权所有:山东生活新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