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十一结婚扎堆,因为2024“不宜结婚”?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23-10-04 09:57:29


十一结婚扎堆,因为2024“不宜结婚”? 



今年十一,很多年轻人变成了“吃席特种兵”,有人十一8天假,要赶7场婚礼。每年十一假期都是婚礼“高发期”,但今年似乎格外多。有的人是因为明年(2024年)是“寡妇年”不适合结婚,于是就有了个说法:要结就要今年结,不然可就排到后年去了。
那么,明年真的不宜结婚吗?
寡年无春,不宜结婚?
所谓的“寡妇年”又叫“无春年”,指一年当中没有“立春”的年份。
起初人们只是把没有“立春”的年份称为“无春年”,或称为“寡年”,后来有人又根据“寡”字,演绎出了“寡妇年”,才让“无春年”变了味。
那2024年的“立春”去哪了?被2023年借走了。
农历是以月亮的圆缺变化周期计算时间,一个月约29.53天,一年是354天或355天,平均比根据太阳活动计算的公历(365天或366天)少11天。为了和公历“找齐”,会在19个农历年中加入7个“闰月”,补齐与公历相差的209天。
但有闰月的年份,一年就是13个月384天,远远超出两个立春之间的跨度,即一个回归年的365.2422天,于是有些年份的“立春”会被相邻的闰年“私吞”,也就成了“无春”年。
而所谓的“无春”年在我国农历很常见,基本每两三年就会有一次,比如2000年龙年、2002年马年、2005年鸡年、2008年鼠年、2010年虎年、2013年蛇年、2016年猴年、2019年猪年、2021年牛年、2024年龙年、2027年羊年都是无春年。
从民政局公布的数据看,在“无春”年结婚的新人不在少数,特别是2013年,几乎是近20年来的结婚峰值。
如果说没有立春的年份不适合结婚,那有两个立春的“双春之年”是不是成了结婚的好时候呢?
双春之年,适合结婚?
与“无春”年对应的,则是抢走“立春”的闰年,又称“两头春”。
古人认为“春”“闰”代表万物新生、生长繁衍。在立春之年结婚能够幸福长久、好事成双、子孙绵延。
当然,民间也有人认为,“春”代表桃花,两次立春意味“第二春”或“梅开二度”,有“二婚”的寓意,如果在这样的年份结婚,婚姻会不稳定,很可能会离婚,一辈子要结两次婚。因此,“双春年”又叫“桃花年”,不宜嫁娶。
由此可见,“两头春”既可以理解为双倍的幸福,也可以是婚姻的隐患,只是不同人的一面之词而已。
看到这里,今年十一结婚的朋友会不会心里一紧?
值得注意的是,在20世纪的100年中,两头春的“桃花年”有37次,无春的“无春”年有37次,假如两种年份都不宜结婚,这100年中就只有26年可以结婚了……
这显然不正常!
“桃花年”“无春”年结婚不可怕,可怕的是迷信的想法。
迷信带来的“虚假控制感”
其实“无春年”和“两头春”都是人为编排的历法所致。而“无春”年“桃花年”也只是一部分人从中引申出的说法罢了,对婚姻的幸福与否并无影响。
那这些不科学的说法为什么存在,还有那么多人愿意相信呢?
心理学研究认为,迷信的根源来自人类对未知事物不确定性产生的恐惧感。
一篇发表在《国际心理学与行为科学杂志》的文章指出:迷信产生于人类祖先对自然环境变化的不理解,又受到自然灾害或猛兽捕食的威胁。
回想一下,你都在什么时候倾向于玄学、迷信?不知道考公能否上岸的时候;不确定某份工作是否合适的时候;不相信和对方还能再续前缘的时候……
即使脱离了猛兽追捕和频繁的自然灾害,我们在面对不确定性事件时,依然会产生焦虑,并通过迷信行为逃避焦虑。迷信可以让人获得一种“可以控制外部环境的虚假信念”,这是迷信对人的“积极”作用,也是迷信常年在人类社会流传的原因。
而迷信带来的“虚假控制感”又能使人产生真实的自信。很多运动员都有诡异的“迷信仪式”:
前NBA球星贾森·基德罚球前会摸一下自己的屁股然后对篮筐飞吻;世界足球巨星C罗进赛场先迈右脚加小碎步……
一项关于“运动敏捷性、记忆力和字谜游戏”的研究发现,赛前做出一些特定动作或说特定语言,有提升参赛者运动表现的功能。当然,这种“迷信仪式”只能配合“实力”起效,无法单独发挥作用。
让迷信绑住自己思维的最大风险在于,它可能成为一个不存在的“确切”理由,对现实生活产生实际影响,就像“疑邻盗斧”。那些已经在“桃花年”“无春”年结婚的人,也可能因为这些思想对婚姻产生疑虑,并促使其成真。
所以,没有适合结婚的年份,只有适合结婚的人选和足够坚定的感情基础,只要两人相互信任,有共同的生活理想和目标,在任何年份都可以结婚,让朋友们掏份子钱。
分享:
网站首页 | 国际新闻 | 山东新闻 | 财经新闻 | 体育新闻 | 社会新闻 | 科教新闻 | 生活新闻 | 娱乐新闻 | 音乐新闻 | 经济新闻 | 交通频道 | 广播资讯 | 乡村频道 | 影视频道 | 农科资讯 | 居家购物 | 齐鲁新闻 | 文艺广播 | 国内新闻

联系邮箱:sheng6665588@gmail.com

山东生活网
山东生活 主办 版权所有:山东生活新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