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教新闻 > 正文

体育教授宋君复在国立山东大学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23-05-30 09:48:11


体育教授宋君复在国立山东大学 


宋君复教授是著名体育教育家,曾三次作为中国体育代表团成员参加奥运会。他两度担任国立山东大学体育教授,为学校体育学科建设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宋君复大力普及学生体育运动,当时体育课被视为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他站在学科高度上对体育的地位予以肯定。
力推体教结合,倡导体育道德
1932年9月,宋君复受聘任国立山东大学体育教授,并于翌年11月任体育部主任一职。
宋君复到校之初,体育设施较为简陋,只有两个篮球场、一个排球场,还有一个小型运动场,学生体育锻炼的风气比较沉闷。他主持学校体育工作后,加大运动场建设力度,陆续增加了三个篮球场、两个网球场和一个排球场,1934年又扩大田径运动场,铺设了一条360米长的跑道,形成一个正式的足球场。学生除每周必修两小时体育课外,还有晨操以及课外活动。体育课的目的就是在全校普及运动,使每一名学生都有运动的机会。
普及学生体育运动的机会,与宋君复一直秉持的“体育的本质是教育、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念不无关系。他曾形象地将教育比作“大圈子”,将体育比作“小圈子”:“体育是教育里的一部分,譬如教育是个大圈子,体育是这个大圈子里边的一个小圈子,不是在圈子外边的。”这是针对当时“体教分离”倾向的一种批评。
宋君复晚年回忆他的体育经历时提到:进私塾读书时连“体育”两个字都没听说过,后来转入小学读书,也没上过体育课。在杭州蕙兰中学读书时,学校没有体育老师,也没有体育课。大学里虽然设了体育课,却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体育教师因之也被人轻视。他后来选择当了体育教师,他的一些朋友议论纷纷,很多人为他惋惜。这些经历让他从教后站在学科高度上对体育的地位予以肯定。
宋君复在国立山东大学任教时撰文说:“体育乃是依据天然的方法,直接以发育我们的身心,间接增进我们的知识的一种科学。所以体育的意义是防止人类体格和本能的退化,是增进人类的健康和幸福,是增加人类生活的能力和知识道德。”他进而提出,体育教学“必须合乎教育原则,必须努力使其合乎教育哲学及教育心理学……无论为娱乐,为比赛,为健康,为锻炼,应当包括在今日体育的里面,因为在运动场上能使我们学习在书本上所学不到的东西”。在他看来,相较于其他学科,体育学科的育人价值在于其育人的全面与多维,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意义重大。
体育道德也是宋君复大力倡导的。他认为,“育体”和“育德”是体育育人价值的一体两面,其中育德更是体育发挥育人价值的灵魂所系。
在国立山东大学执教期间,宋君复积极激励和敦促学生形成优良的体育道德。他任体育部主任期间(1933年—1937年),学校球类比赛和田径比赛在校内外开展得如火如荼,且常常获得好成绩。据粗略统计,这期间出版的校刊,单是关于篮球、足球、排球、网球、棒球、乒乓球和田径等校内外比赛的报道就有50余条。例如,1937年5月24日校刊《国立山东大学周刊》以《本校女子田径赛队参加青岛市春运会获得总锦标》为题,报道了女子田径赛队在5月15日和16日举行的青岛市春运会上的战果。其中,生物学系大四女生尹左芬一人就获得8磅铅球、铁饼、标枪三个项目第一名以及垒球掷远项目第三名的成绩。
对于学生在各类竞赛中获胜,宋君复认为体育道德尤为重要:“夺得锦标固然是可喜的,但是最可贵的是本校运动员对于体育道德的认识……体育比赛并不是专以夺锦标为目的,是提倡体育兴趣增进友谊,观摩技术及人格训练的试验场”。他要求学生在体育学科中必须养成诚实守规则、不惧艰难努力迈进、合作、自信、自制、公正等态度,塑造完善的人格。
寓奥运元素,于城校体育建设
宋君复与奥运会有着不解之缘,先后三次随团参加。他第一次参加奥运会是在1932年7月,作为“中国体育代表团”教练兼翻译,参加了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十届奥运会,并与刘长春一起参加世界青年辩论大会,用流利的英语揭露日本侵略中国惨无人道的行为,引起与会各国青年的愤慨。
宋君复第二次参加奥运会是1936年8月,他是以田径队领队、女子游泳队指导员身份随“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在德国柏林举行的第十一届奥运会。宋君复第三次参加奥运会则是在1948年7月,被“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聘为“中国体育代表团”篮球指导,参加在英国伦敦举行的第十四届奥运会。
宋君复参加奥运会,并不单为比赛,而是且行且思、且悟且进。他将参会期间考察东道国体育事业的所见所闻都带回国,并用到城市体育事业建设和学校体育教学和研究中。
1933年“第十七届华北运动会”在青岛举行。为办好赛事,青岛市市长沈鸿烈于1932年秋冬时节召集教育、工务部门及体育专家商议筹建青岛体育场,宋君复在受邀之列。适值他参加美国洛杉矶奥运会归来,并带回洛杉矶体育场图样、资料和照片,会议研究决定采用洛杉矶体育场的图样,规模比其缩小一些。“青岛市立体育场”于1933年3月正式动工修建,6月底建成,为当时国内第一流体育场,当年7月,“第十七届华北运动会”也在此举行。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届全国少年运动会和第一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均在这里举行。
宋君复认为“普及全校体育,须有良好之设备”,在校园里建设一座设备齐全、功能多样的体育馆是他的强烈愿望。幸运的是,建设体育馆的倡议得到赵太侔校长支持。
1934年第二十六次校务会议,审核通过由工程师王枚生设计的体育馆建筑图样,第二十八次校务会议决议同年11月动工开建(后因天气寒冷原因延至1935年3月动工)。体育馆建筑地址位于第八校舍(今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一多楼”)以西,分上下两层,上层为办公室及看台,下层为篮球场、排球场及男女更衣室、浴室,并有肋木、吊环等设备。
1935年6月,这座体育馆落成,大大提高了师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青岛市的社会团体以及其他学校学生也在晚间到体育馆活动,体育馆自早至晚川流不息。特别是1935年7月中旬至8月下旬,“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因青岛气候适宜、学校体育场馆设备齐全的优越条件,把这里作为中国参加第十一届奥运会运动员的训练营。  
颇为遗憾的是,这座体育馆于1947年前后被毁。如今,在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大学路操场入口处,矗立着一块崂山石,上面刻着“一九三六年第十一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运动员训练场地旧址”,就是对那段历史的记载。
致力体育普及,校长教授齐赛跑
1938年春,国立山东大学奉“国民政府教育部”令暂行停办,宋君复受聘任国立四川大学体育学系教授兼主任。1946年国立山东大学复校后,他复任体育教授兼训导处体育卫生组主任,后任训导长。
宋君复在国立山东大学任教的两个时期里,他积极倡导和推行的体育普及,将学校球类比赛和田径运动会作为检验体育普及的有效途径。国立山东大学的体育赛事,主要是每年一度的春季运动会和校内外各种球类比赛。宋君复认为,体育赛事旨在“培养学生运动兴趣及鼓励学生竞技精神”,使学生“养成运动之习惯,及公正、服从、合作之德性”。1948年4月16日至17日,学校举办第八届春季运动会,按照赵太侔校长“此次运动大会,主要目的在使每位同学均能参加项目”的要求,总干事兼副总裁判宋君复专门制发章程,规定除因身体残疾或因病,经医生证明者外,“凡本校之男女正式学生皆为本届大会之运动员,每一运动员必须参加一项,但最多以四项为限”。
教职员群体也是宋君复体育锻炼普及的对象,校长、教授概莫能外。例如,赵太侔校长除担任学校春季运动会会长、总裁判等职务外,还参加了比赛项目。校刊《国立山东大学周刊》生动记述了1935年4月7日举行的学校第四届春季运动会“校长教授等作一周赛跑”项目的场景:“洪浅哉、李仲珩、王淦昌、汤腾汉、王贯三、童第周、张怡荪、赵少侯、李茂祥诸先生及赵校长等十人,均各抖擞精神,整装待发,极引观众注目。鸣枪后,开始比赛,乐声、掌声同时并起,西装、便服虽各不同,但各争先着,互不相让,一时至为热烈。王淦昌先生首达终点,计成绩一分九秒,李仲珩先生继之……唯赵校长因中途失跌,故最后到达。是项表演……实开本校历年之新纪录,为大会增色不少。”
国立山东大学体育馆
萧涤非先生晚年也曾回忆他被宋君复鼓动踢足球的情景:“我是27岁来到国立山东大学的,因为在足球场上有点小名气,当时体育教师宋君复就不放过我了,他说我们已经赢得了一个银杯了……你来了正好。所以我第二年就和同学踢了一年球,第三年到了,这是最后一年,无法推辞,因此我又踢了一年。青岛的足球场上还有我的汗水。我不但教书,还当了个义务的足球‘教练员’。”
宋君复既有运动训练和竞赛裁判的丰富经验,也有较深的理论造诣,在国立山大执教时期著有《刘长春训练成功之经过》《女子篮球训练法》《女子垒球训练法》等。1933年12月,他依托青岛市体育协进会创办《体育周刊》,并在该刊发表《体育与培养运动员之特性》《球队训练之生理学及心理学》《欧洲体育考察报告(德国、丹麦、匈牙利)》等文章和体育研究成果,特别是《第十届奥运会各国著名田径选手电影姿势图》从第57期《体育周刊》开始刊登,连载17期。
新中国成立后,宋君复调任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系,后担任中央体育学院(今北京体育大学)副院长,兼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第四届委员会委员、第一至三届北京市政协委员等职务。校史研究专家田广渠先生认为,“宋君复和诸多名师如老舍、梁实秋、童第周、王普、傅鹰等共同托起了(国立)山东大学的辉煌”。
现今时代已今非昔比,但宋君复所倡导的体教结合、以体育育人等教学理念和治学之道,对于现在的大学体育教学、体育学科建设,乃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等仍不乏参考和借鉴的意义。
分享:
网站首页 | 国际新闻 | 山东新闻 | 财经新闻 | 体育新闻 | 社会新闻 | 科教新闻 | 生活新闻 | 娱乐新闻 | 音乐新闻 | 经济新闻 | 交通频道 | 广播资讯 | 乡村频道 | 影视频道 | 农科资讯 | 居家购物 | 齐鲁新闻 | 文艺广播 | 国内新闻

联系邮箱:sheng6665588@gmail.com

山东生活网
山东生活 主办 版权所有:山东生活新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