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教新闻 > 正文

有“松弛感”的学校长什么样?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22-10-23 09:11:45


有“松弛感”的学校长什么样?


对于人究竟要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生活,前人早就表达了各自的态度:有“吾日三省吾身”的曾子,也有“逍遥游”的庄子;杜甫不松弛,李白相对松弛……但在传统文化中,“松弛感”绝非主流,我们更习惯朝乾夕惕的紧张感。

“松弛感”的对立面正是“紧张感”。内卷也好,精神内耗也罢,都会一点一滴地加剧我们的焦虑,而教育的焦虑是我们避不开的话题。教育焦虑是个治愈了又会重新出现的问题,“双减”已经极大缓解了家长的外部教育焦虑,但部分家长内心的教育焦虑却仍难以平复。

如果把社会教育焦虑来源做一下分类的话,大致有两种: 一种是外源性的,主要来源于校外培训机构有意无意的“贩卖焦虑”,另外不少学校也被机构带动,产生了一种“伴生焦虑”; 另一种是内源性的,主要是家长群体教育参与过度所带来的“自发焦虑”。

网络上,我们常常看到类似这样的文章标题,在被吸引的同时也不禁陷入教育焦虑难以自拔。

近年来,一些顶着名校头衔的自媒体靠着晒教育观、教育方法、教育好物走红网络。不少父母在关注这些账号后,很容易陷入“名校父母”有意无意营造出来的一种教育焦虑,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和学习。

对此,有政协委员在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提交《关于严防“名校父母”输出“鸡娃”理念抵消“双减”工作成效的提案》,并得到教育部的公开答复。教育部表示,政协委员所提建议具有参考意义,教育部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将紧盯问题、深化治理,推动“双减”工作取得新进展。

“双减”政策对于治理外源性教育焦虑确实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双减”工作开展的同时也要进一步缓解家长群体的内源性“自发焦虑”。光依靠外界的改变治不好家长在教育方面的“精神内耗”,积极主动的自我调适才能培养起教育的“松弛感”。

追逐效率,易被追求结果心控制

作者 | 李睿秋Lachel

来源 | L先生说 《如何过有「松弛感」的生活?》

实际上,松弛感的本质是什么呢?

我更愿意用这句话来描述,那就是: 放下想要控制一切的欲望。松弛感的反面,其实不是紧张,不是压力,不是疲惫,而是 控制欲。

日常生活中,我们想要控制的事情越多,难以容忍超出我们掌控和预期的事情越多,就越容易陷入紧张、压力和沮丧之中,殚精竭虑,精疲力尽。

原因很简单: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有许多大大小小的事情要去处理。如果你想控制好每一件事情的话,你就必须对这些事情投入相应的注意力资源,去规划好它们的路径、发展和目标。

于是,我们的注意力资源被持续占用,几乎没有哪一个时刻是能够释放出来的 —— 一件事情刚完成,另一件新的事情就接踵而至了;一个任务刚清除出去,新的任务就立刻过来占据资源空间。这就会导致,我们几乎每一天,都处于注意力严重超负荷的状态里,难以得到真正有效的放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怎么可能有闲暇和余力,去关注外面的世界,去享受生命中的美好呢?

我们只会觉得, 外界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是一种「打扰」,它只会打乱我的日程和规划,提高事情出错的概率,为我本就捉襟见肘的脑力和认知资源增加负担。

让一件事情一天不出错容易,让十件事情一天不出错可能就很难了,要让所有事情永远不出错,这怎么可能呢?

事实上,许多时候,我们所面对的压力,其实并不是外界强加给我们的,而是我们自己强加给自己的。 我们总是在追逐「效率」,但为了效率,就不得不去追求对结果的控制。而正是这种对结果的控制,让我们始终活在疲于奔命之中,难以得到真正的放松。

其他大量研究也发现,在生活中,控制欲较高的人,对生活整体的幸福感会比控制欲较低的人更低。因为他们会更容易关注到事物失控的风险和可能性。

一旦失控,他们会感受到更强烈的负面情绪。但反过来,当一切事物进展良好时,他们往往也不会特别开心,而只是感到「如释重负」 —— 因为他们没有多余的资源和空间,可以用来承载「开心」。此消彼长,这就导致了, 他们的生活就像走钢丝,时时刻刻都在竭力维持着平衡。「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可能是对他们生活最好的描述。

生活中有大量的琐碎小事,并不值得我们如此严肃、隆重去对待。许多时候,它们发生一些微小的意外,并不是什么大问题,反之, 恰恰是为我们的生活注入动力、新鲜感,让我们体验到不一样的色彩的机会。不要去拒绝这些机会,不妨敞开心扉,试着去接受它们。



有“松弛感”的学校怎么实现?

构建学生内心安全基地

作者 | 王海霞(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校长)

来源 | 海淀教科院 《 教育改革大讲堂 | 十一龙樾:以学生为中心,推动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

没有围墙的学习社区

校园首先应该是一个 让学生内心感到安全的地方,这种安全感换来的是不怕出错的 积极探索。学校还应该是有趣的、开放的、自主的、浪漫的、大数据下的、越来越面向个体的教育,就像一个令人向往的未来小镇,值得不断地去追求和探索。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未来小镇具有自主性、社会性和未来性。把三年校园生活的1000个日夜,作为对孩子的全景式教育来设计,这是我们特别期待去探索的。

面对真实任务和挑战的学习

学习要发生在真实场景中,在做中学。近期我们学校学生完成的一项生物、地理跨学科项目——《疫境救援》。学生需要组成一个专家团队——包括病毒学家、免疫学家、传染病学家、呼吸科权威医生、疫苗研制工程师、区域地理学专家等,由世界卫生组织WHO派往新冠疫情严重的某国家。学生团队为该国量身制定合适的疫情防控策略,并通过新闻发布会(拍成视频)的形式,以基于证据、富有逻辑说服该国国民接受他们的观点与建议。

通过这样的融学科课程设计,可以很好地将学科课程标准和认知发展规律相结合,符合社会性与情感发展要求。挑战性任务的设计具备学习目标承载力,有意义有意思有可能,能够高阶带动低阶。一致性评估紧扣学习目标,终结性与过程性结合。融合课程成功的标准指向跨学科大概念的理解程度、学科概念的准确表达与运用;指向决策能力、论证能力、媒介表达能力等一系列跨学科素养的达成。而这些最终共同促进了学习方式的变革。

基于证据的学校改进

就像汽车出厂时需要进行检测一样 ,学校也需要在关系构建、课程与教学、资源与支持、组织与领导、组织氛围与学校文化等方面进行诊断,并用以改进。

学校为每一位教师提供测评诊断,在开学100天时举办“反思日”活动,让老师们停下来,想一想自己在做什么,如何做的,做得怎么样,下一步应该怎么做?

通过测评和研究,可以不断引导组织关注的方向。例如走班制初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特点、相关因素及其干预的研究,聚焦“小初衔接”,侧重学生自主学习和规划能力诊断和指导。通过学生心理发展诊断,从学习投入、学业自我决定程度、家校关系入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重塑师生关系

作者 | 李希贵

来源 | 原创图书 《李希贵:给教育一些“闲暇”》

给教育一些“闲暇”,给孩子们一些“闲暇”,也给我们的教师一些“闲暇”。我知道这是一个过于理想化的命题。但我也知道,这应该成为我们孜孜以求的教育理想。

只有如此,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走出浮躁,走出急功近利。

纽约大学教授尼尔·波兹曼经过认真考证后发现,“学校”这个概念是希腊人发明的,在希腊文中,“学校”一词的意思就是“闲暇”。

在他们看来,只有在闲暇的时候,一个文明人才会花时间去思考和学习。

我的一位朋友曾经在她经营的一所民办学校里,给老师和学生创造了一些聊天的机会,让大家在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谈话中收获成熟。在她看来,聊天可以聊出智慧,聊天可以聊出灵感,聊天甚至可以聊出神奇。

考察英国的伊顿公学时,发现它同样有一个让师生聊天的时间。每逢周末,每位老师都要带十位学生回到自己的家里,与他们一起做饭,一起游戏,在轻松自如中互相敞开心扉。

事实上,在聊天中,真才能驻足,情才能弥漫,教育也才能真正奏效。有人曾经对伊顿公学的毕业生做过一次调查,发现在母校的所有活动中,他们认为最应该保留的项目竟然是周末的聊天。

想一想罗素的成长经历吧。他之所以能够成为伟大的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和社会思想家,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并不是由于学校的系统训练。

恰恰相反,用罗素自己的话说,正是由于16岁前他始终没进学校,而是一直在家里与祖母闲聊。

甚至后来进入剑桥大学之后,对他影响最大的也并不是正规的学校教育,而是同著名学者怀特海等人的聊天。

很喜欢苏霍姆林斯基的那个帕夫雷什中学,在他的笔下,我们看到,孩子们在草场上嬉戏,在旷野上露宿,在野外烧火做饭,在自己组织的夏令营里生活,在自己栽种的葡萄树下采摘果实,在凉亭里做家庭作业,在野外清新的空气中看书讨论: 学校已经真正成为孩子们向往的地方。

当然,给教育一些“闲暇”,单纯靠校长的能力是没有办法做到的,需要我们教育部门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的考试制度需要变革,我们的课程方案需要完善,我们的用人观念需要改变。



为童年设计有“空闲”的校园生活

作者 | 刘慧

来源 | 张家港市实验小学 《浑然一体的学校生活,才是最好的学习》

童年,埋伏着人生最重要的线索。无论人格、性情、志趣、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童年都起着为整个人生奠基的作用。 童年时代的孩子最该追求的,并非知识,而是幸福感,是带着幸福感去生长,是个性化和有创意的生长。小学应该专注“人”的发育,是种子和基因,是为生命的前途和远景而储备下宝贵的“线索”。

为童年,设计怎样的生活?既然整个人生的童年几乎都是在小学阶段度过,那么小学要考虑的,就是如何提供或者说定制一套完整的和童年相匹配的生活系统。2018年始,张家港市实验小学正式提出具有战略意义的学校宣言:做精神明亮的人,过正常而积极的童年生活。让每一个孩子正常地生长,积极地成长, 我们必须寻找和童年相适应的,匹配度更高的教育内容,搭建舒适度、自由感、成长性更高的生态环境和童年秩序。为此,我们重点搭建语言、美学、价值观这三大系统。

对童年而言,美学意识的苏醒和启蒙,或许是最重要的,包括人格、情感、艺术、自然审美等等。

我们认为好的校园不是钢筋水泥浇铸出来的,是种出来的,是长出来的,它必须像一座巨大的感官,与儿童的感官相匹配,它必须有迷宫和谜语的气质,与儿童的探险精神相呼应。

在我们的理解中,什么是美好的童年生活?不就是陪伴孩子们过好一个个日子嘛?

我们不仅从空间中学,也按照时序的更迭,寻找、设计、投放和儿童天性相匹配的教育内容。“童年日历”上写满了好玩的小主题日活动:樱花节,桂花周,幻想季(科幻、动漫),诗歌月,风筝日,电影展……我们还设计了聊天日。

风筝日 杜威提出儿童有四类自然兴趣: 交谈的兴趣、探究的兴趣、制作的兴趣、艺术表现的兴趣,排在首位的是交谈的兴趣。他认为这些兴趣都是能够促进儿童生长的“自然的资源”。在我们的校园里,校长聊天,教师聊天,同学聊天,大树下聊天,池塘边聊天,雨地里聊天……聊天成为醒目的教育形式,活跃在整个校园。

童年生活的敌人是什么? 是没有“空闲”。

今天的教育理想不能完全实现,最大的困扰就在于没有“闲暇”。童年最宝贵的就是闲暇。 创造闲暇是教育,乃至人生的大课题。这些美好的“小日子”,是童年生活中闪闪发光的东西。

再造学校留白空间,发现儿童所有的可能

作者 | 张延银(浙江省苍南县第一实验小学校长)

来源 | “新课程评论” 《张延银 | 学校如何为孩子的生命自觉创造更多可能》

“理想的学校必须是一个以涵育生命为目标的校园,不能只有冷冰冰的建筑物。”学校的办学价值确立后,我开始着手学校空间的再造,在视觉、心灵、行为、管理上对学校空间进行重塑,陆续形成了“B612星球”“更上一层楼展厅”“一亩田小农场”“辛巴球场”“拿云亭”“看不见的森林”等新空间,从文化空间到空间文化,一个一个滋养孩子心智和精神的好地方在学校里渐次出现。

学校推出“你最喜爱的校园景观”评选活动,在内操场一侧营建的“B612星球”得票第一,这是一个意料之中的结果。孩子们的选择也在告诉我们,他们所喜爱的学校的真实模样。

B612星球,这个空间的名字来自法国著名作家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一书,这个空间和《小王子》的故事一样,充满着神奇的启示。B612星球是什么样的一个空间?它由一个圆形平台和一个独体钢架结构建筑构成,主体建筑依照《小王子》场景设计建造,墙壁上点缀以《小王子》中的经典句子。更重要的是,我们还大胆地在这里为孩子们设计了两个秋千。



在B612星球这个空间的设计上,我们考虑了两件事情: 一件是闲暇,给孩子的成长空间充分地留白;第二件是打开文学之门,让孩子进入一个一个“看不见”的世界。

我们提出的留白,不是空白,我们努力地为“有恒”的事物留白,在留白中蓄积儿童“植物性生长”的力量,去触发每个人的“生命自觉”。我们基于对“人的价值”思考,给所有生活在这里的生命更多的留白时空,因为每个人的内心容量是一样的,就看你用什么东西去占据,去喂养,去生成。我们相信,好的学校必须懂得关注这些,孩子的焦虑和恐惧会因此而有更多被安慰的可能,“小学大志”也就越发真切。

我们在B612星球设计了一个微型的“图书馆”,这也构成了B612星球的灵魂底色。

这里有所有能购买到的不同版本的《小王子》,还有上百本经典图书。我们坚信每一部经典都是一个奇妙的通道,是一个美的阶梯。让孩子们从童年就开始形成对美的认知,直至仰望美的汪洋大海,使之成为生命的秘密力量,这才是真正为人的一生奠基的理想教育。所以,当我们看到孩子们从星球图书馆带走一本一本的经典图书,那种欣喜的样子,也构成了这个空间最美的时间,孩子们悄然“与自然、与人类有文明以来的人文传统融为一体”,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继续把更多更好的经典图书运到“星球”上。

B612星球做到了这两件事,一件是留住闲暇,或者说留白就有了,我们再把文学的力量给孩子,那孩子的独立性和生命自觉就会慢慢地长出来,像一棵树一样生长,最终站成一个顶天立地的人。教育作为精神意义上的生活,就是要给出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孩子进行“心灵操练”,创造让他们的身心得以抚慰的可能。当他们离开这个地方的时候,他们的内心是打开的、安全的,而且不断蓄积起“踏入生命之河而没有惧色”的勇气。如果这样的话,我们还担心什么?我们还会对学校的教育失望吗?

当孩子们来到B612星球,一个一个真实的孩子就出现了。“美好的事物就像陷阱一样”,吸引着孩子们“一头栽过来”,校园瞬间就被点燃,沸腾着儿童特有的活力。

三月,我们在这里开启新年的入学礼,“照梦启程,一刻不停,去寻找我的星星”;七月,我们在这里举办结业礼,“让夏天的风慢慢吹过”……这里,有一树天光的浪漫,有一场歌唱的沉浸,有一片落叶的慰藉……你看,在自然中,在游戏里,在伙伴间,孩子们沉浸欢乐,忘记招呼,他们各自展开自己,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深切满足。

而我们所有对秋千可能会引发的问题的假设就这样被击得粉碎。一个学校两个秋千到底够不够?两个秋千当然不够,但是两个秋千就是一种开始,两个秋千赢得了孩子对学校的喜欢,两个秋千也提醒了我们对儿童的无限信赖,每一个儿童的生命自觉就会在这一次一次的展开自己中慢慢萌芽。学校不能放弃大胆的想象,需要小心地落地,让童年生活回来,让儿童友好得以发生,进而发现儿童所有的可能,找到学校教育发展真正的源泉。

创新课程,留白一周玩转地球

作者 | 马丹 袁思源

来源 | 第一教育《 家门口好学校丨长宁区绿苑小学: 留白一周玩转地球! 》

“玩转地球”课程、小思徽章、定制家长会……在上海长宁区绿苑小学,这些个性活动正让每个孩子的成长充满活力,这也是校长王晶多年来坚持的目标:培养出一个个“独一无二,各有各美”的绿苑活力“优+”少年。

这个“优”,是绿苑小学作为上海市新优质学校的办学特征,体现学校正在探寻如何让每一个学生更好地学习与成长的有效路径。这个“+”,则给了课程无限的遐想和伸展性,可以是+品质、+体验、+创造、+自信、+独立……

一个星期不上课,这在许多学校可以说是天方夜谭,但是在绿苑小学,每年四月的第三周都是这样的“留白周”,学生可以在自愿申请下,由家长陪伴着走出课堂,看中国、走世界,而学校也会特意请老师合理调整教学进度,让出去的学生玩转地球,让留下来的学生玩转绿苑。

“这样的决定,其实源自三年前一份学校少代会的提案。当时,学生们提出,希望学校能多组织外出社会实践活动。”这份提案引起了王晶的重视,于是,在学校教师和家长的支持下,“走出来的幸福——玩转地球”课程被开发出来。

如今,这一创新课程已经实施多年。从“寻根”到“跟着课本去旅行”再到2017年的“带着爸妈去玩转”,每一年的玩转地球课程都有不同的主题。2015年,“玩转地球”课程启动第一年,三(5)班的四个家庭组成了特别的“云南行”小分队,前往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龙蟠乡新尚完小,学生们还给当地的小伙伴带去了书籍和巧克力。第二年的“寻根”之旅,有学生和爸爸、爷爷祖孙三代跟随着家族的足迹,一起来到浙江宁波寻根。学校还特别开发了一款“玩转地球”应用程序,学生们通过软件还能上传旅途中的见闻,与班级同学分享体验。



让课堂回归“简约”,运用静默促成学生反思

作者:郑英(浙江省德育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

来源:源创图书 《郑英:让课堂回归“简约”》

课堂教学也要讲究留白。有时候,教师故意留下空白之点和顿歇之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加以填充,可以给他们带来无穷的回味。

“简约”课堂并不排斥教材以外的东西,有时候,我们也需要填补课文的空白,让课堂更加充实,让教材的意蕴得以最大程度的提升,从而让课堂更具张力。需要注意的是,拓展要基于学情,不能本末倒置。 引进的课堂学习资源应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脚手架,为学生思维的发展提供爬坡台,为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构筑防护栏。归根到底,我们要以教材为圆心,向外进行学习辐射。恰当地留白和补白,可以让课堂更具节奏之美、张弛之美。

学会舍弃,经济用材

目前,一些课“瘦”不下来,往往是因为教师准备得太充足,预设得太完美,又不愿忍痛割爱,结果不但消耗了大量资源,还侵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只有抓住课堂的认知冲突主线:学什么——怎么学——有何用,学会做减法,学会取舍,才能让课“瘦”下来。要让课“瘦”下来,教师还要学会经济用材。 首先,选材要“少而精”。“少”不是单纯地减少教学的知识容量,而是选择核心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精简浓缩。当然,所选题材要有典型性和扩张力,能以一当十,对题材的包装也要适可而止,切不可喧宾夺主。 其次,用材要“单而丰”。我们应努力做到一材多用、一材多变、一材多效,以此引导学生体会素材间的内在联系,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培养思辨能力,使所选材料都能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最后,组材要“整而优”。我们应力求将材料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使教学简捷明快、整体感强,切忌随意组拼、杂乱无序。经济用材,不仅可以去除臃肿和烦琐,走向凝练和精干,还可以给师生对话和动态生成留出更充分的时间。

适当静默,胜似有声

其一,我们的感觉有时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此所谓“妙不可言”。课堂上,学生刚浏览了一段材料,教师不必迫不及待地追问学生“说说你的体会”“谈谈你的感受”,因为此时学生的体会可能还是苍白的,感受可能还是无力的。此时,教师不妨选择让“一切尽在不言中”。

其二,课堂上,教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效果未必好。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群正快速成长的学生,他们最讨厌唠叨。如果教师在旁边喋喋不休,他们不仅不能接受,还会产生厌烦甚至抵触的情绪。学生只有静下心来,才能认真思考、潜心倾听。从这个角度来讲,静是课堂洗尽铅华、回归本真的前提条件。

其三,学生难免会出错,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该出手时就要出手,但不该出手时千万别急着给出自己的判断。很多时候,当场解决是治标不治本的快速疗法,此时,适当静默反而更加有效。比如,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个学生正在课堂上讲闲话或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这时,如果教师突然停下来,让全班同学保持沉默,那么,这个学生立即会有异样的感觉,停止说话或做小动作。

适当静默,可以引起学生的自我反思,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震动,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分享:
网站首页 | 国际新闻 | 山东新闻 | 财经新闻 | 体育新闻 | 社会新闻 | 科教新闻 | 生活新闻 | 娱乐新闻 | 音乐新闻 | 经济新闻 | 交通频道 | 广播资讯 | 乡村频道 | 影视频道 | 农科资讯 | 居家购物 | 齐鲁新闻 | 文艺广播 | 国内新闻

联系邮箱:sheng6665588@gmail.com

山东生活网
山东生活 主办 版权所有:山东生活新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