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教新闻 > 正文

“课间十分钟”背后的困与争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23-11-23 15:04:04


“课间十分钟”背后的困与争 


 

近日,“课间十分钟”话题冲上热搜。“下课不能去操场”“除非上厕所,课间不能出教室”“不许上下楼、玩耍”……有老师指出,本该热闹的课间休息,成了静悄悄的“课间圈养”。

11月3日,教育部明确表态:中小学校安排课间休息十分重要、十分必要,要求中小学校每天统一安排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每节课间应安排学生走出教室适量活动和放松。

几乎每个人读书时代都熟悉的“课间10分钟”,为何会引发如此大的争议?话题背后,又折射出家校育儿观念的哪些矛盾?

1981-1982年,海南,奔跑的孩子们。

关注焦点:课间十分钟,“尽量别动”?

目前就读于五年级的晓晓告诉记者,对于“课间十分钟”,虽然学校里没有规定,但是老师每次也是三令五申,要求学生不要“跑跳”“打闹”,“一般同学也不会去操场玩,因为我们学校操场还挺远,跑过去,再跑回来时间不够。”

晓晓说,低年级的学生规定得更严格,因为之前曾经有个孩子从楼梯上摔下来骨折,后来老师就严禁学生在楼梯和走廊打闹,对于去操场,有些班主任也规定不让过去,尽量在教室和走廊活动。

此前,山西的一位教师在社交平台上吐槽“课间圈养”现象,表示七成学生课间不出教室,即使是20分钟的大课间,操场上也空空荡荡。随后,“中小学生课间十分钟不能出教室”登上各大平台热搜。

1981-1982年,北京,双人跳绳。

舆论发酵后,不少学生也在社交媒体上无奈表示:下课10分钟,拖堂2分钟,提前上课2分钟。上厕所都来不及,更别说出去玩了。

对于课间十分钟,孩子们肯定是想出去玩。目前就读二年级的徐子怡说:“老师只让我们在教室和楼道安静地休息或走一走,我当然很想出去玩游戏,只有十分钟也想出去。”

记者采访中发现,对于课间十分钟,不少孩子都表示老师会给出规定,“哪里能去,哪里不能去。”一个孩子告诉记者,一到下课班主任就走进教室,站在讲台行看着学生,除了去厕所的学生,甚至不允许到走廊上。

此外,还有学校将“课间十分钟”的规范纳入了对学生的考核。一些在课间“很老实、守纪律”的学生,可以获得“课间小红花”,还会纳入到班级“三好学生”等荣誉的考核。

家长埋怨:孩子发展出了“厕所社交”

“我肯定就是希望孩子下去玩”。作为三年级学生的家长,张朋说他上个月带孩子检查视力,近视度数又增长了,医生建议孩子要多下楼运动。

“之前家委会的一个家长曾经提过意见,但老师表现得很为难。因为学校有值周主任,负责各个班级纪律,也考核老师,如果下课太闹腾,要被扣分。”张朋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因为学校的规定,孩子发展出了“厕所社交,“孩子跟我说,他跟几个兄弟会约好了在厕所玩,有时候还会在厕所吃零食。”

初一学生家长葛飞告诉记者,建议学校可以灵活调整管理方式,从而保障孩子“课间十分钟”正常活动。“安全是第一位的,这毋庸置疑,但不能把安全当做借口,过分约束孩子。学校可以时常排查孩子活动场地的设施安全问题,保证孩子课间十分钟能在楼道里‘打闹’,如果担心下课后孩子们同时去操场发生拥挤摔伤,也可以采取错峰去操场等方法。”

2017年5月31日,河北省邯郸市丛台小学的同学们在玩“抓石子”游戏。图片来源:郝群英/IC

“理解学校的初衷,都是为了学生安全考虑的,但也希望学校能够让孩子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多提供一些让孩子‘动起来’的条件,要不然孩子的身体素质会跟不上。”二年级徐子怡的妈妈说。

老师:压力层层下沉后的“第一责任人”

本该是孩子放松身心的“课间十分钟”,为什么“动不起来”了?其实并不难找到答案。一位小学老师坦言:“主要是怕孩子磕着碰着,有任何事老师都是第一责任人,万一出了啥事,老师都担待不起。”

此前,一组来自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学校安全风险防控机制研究”课题组的数据,印证了这种说法:通过对29个县区的1596位校长、76811位家长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校园安全事故一旦发生,41.4%的家长认为学校一定有责任,85.8%的家长会去找班主任,79.5%的家长找学校领导。不少学校都曾有过因学生安全问题被告上法庭的经历。

作为一名刚入职了两年的新老师,赵丹讲述了一段自己的经历:课间班里一位小朋友和另一位小朋友打闹,不小心摔地上磕破了膝盖,自己第一时间带着去医务室了。医生简单处理后说没啥大问题,给孩子父母打电话后,孩子父母却认为对方小朋友是故意,在查了监控后还是要求对方要在全班小朋友面前道歉,并且让赵丹作为班主任,保证不会再发生这种事。

“这个家长一直觉得我是偏袒,还要求去医院做全身检查。为了这个事我哭过好几次。”赵丹说,这位家长还从别的途径找到学校领导施压,“幸亏我们领导理解我,还安慰我,要不这件事我真得辞职。”

2007年10月,江西鄱阳,范老师正和学生们玩捉迷藏的游戏。

某私立小学班主任陈妍告诉记者,“课间十分钟”的相关规定都是根据现实情况制定的,初衷不是为了限制学生自由活动。“我们学校‘课间十分钟’要求学生尽量在教室里活动,可以在走廊里喝水、上厕所,但不能在走廊里跑,因为学生很多,一跑就容易撞到别人。至于去操场,那更不可能实现,如果学生一打铃就跑到操场玩儿,就意味着几百个孩子在同一个楼梯往外挤,安全隐患更大。”

陈妍反映,对于学校“课间十分钟”的相关规范,班主任要严格履行监督职责,并与班级分数、班主任考核绩效挂钩。

“现在学生们每周三节体育课,每天两次大课间都可以去操场上活动,但多数是在老师的带领下按要求统一运动,不是自由地玩。在这期间,检查员会根据各班的纪律、表现进行打分,纳入班主任考核绩效。”陈妍坦言,作为老师,也想让学生自由地活动、释放天性,但如果因此导致班级排名倒数,学校领导也会怪老师不尽岗位职责。

采访中,不止有一位老师告诉记者,学生一旦出现安全问题,老师都是第一责任人。除了家长的追究,有些学校还实行扣分制,课间一旦发现学生追跑打闹,被抓住扣分,班级会失去评流动红旗的机会,也会影响老师的考核。

此外,一旦孩子在课间追跑出现意外,家长责怪学校、老师的同时,还会电话投诉、上报教体局或发布到自媒体上,老师们一边要完成教学任务,一边又要解决安全事故。

层层压力之下,老师们为了“自保”,只能更严格得看管学生。

担任初中班主任的司娟告诉记者,法律也有学校责任与免责事项的相关规定。“但现实情况是,真的出事儿了,不管主要责任方是谁,老师还是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这上面。”

不过,司娟也提到,有的学校管理非常严格,甚至连下课上厕所都要求排队,“过犹不及,这也算是因噎废食。”

此外,有些学校教学楼比较高且没电梯、距离操场较远等,都可能是学生不能在课间到操场活动的原因。

延伸阅读

专家说法:学校不应“无限担责”,校内事故的责权关系划分需更清晰

据此前报道,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硕士学院副院长刘智慧认为,从实践效果看,动辄将学校作为“无限责任方”是“课间十分钟”消失的重要原因。无论是《民法典》的规定,还是根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规定,学校是否承担法律责任,主要看学校是否履行教育管理职责,如是否对学生做到事前安全教育、事中及时发现、事后通知救助等。

刘智慧表示,目前具体司法实践中有两个误区:一是很容易将学生在学校内发生的各种意外事件,都归因于学校未能履行教育和管理职责;二是一旦有学生在学校出现安全事故,司法存在“和稀泥”现象,或多或少判决学校承担一些责任,学校容易陷入一个总是需要面对未知法律风险的境地。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此前在媒体采访中表示,就学生安全而言,学校虽然是主要责任方,但不应“无限担责”。目前,校内事故的责权关系划分不够清晰。广泛的安全担忧背后,还暴露出学校活动空间、师生配比等方面的不足。

 

分享:
网站首页 | 国际新闻 | 山东新闻 | 财经新闻 | 体育新闻 | 社会新闻 | 科教新闻 | 生活新闻 | 娱乐新闻 | 音乐新闻 | 经济新闻 | 交通频道 | 广播资讯 | 乡村频道 | 影视频道 | 农科资讯 | 居家购物 | 齐鲁新闻 | 文艺广播 | 国内新闻

联系邮箱:sheng6665588@gmail.com

山东生活网
山东生活 主办 版权所有:山东生活新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