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教新闻 > 正文

“守护理想之光——好记者高校行”活动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23-12-11 16:42:42


“守护理想之光——好记者高校行”活动


12月8日,由中国记协组织开展的“守护理想之光——好记者高校行”活动第二站来到中国传媒大学。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社交媒体运营室主编徐丹、新华社新媒体中心新青年事业部负责人王龙、中国青年网融媒体中心主任杨月受邀参与讲述,与师生共同探讨融媒体背景下主流媒体记者如何塑造舆论新格局。

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

活动中,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党委书记曾祥敏出席会议并致欢迎辞。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党委书记曾祥敏致辞。主办方供图

媒体融合时代,主流媒体如何进一步提升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与公信力?今天的主流媒体记者,如何在全媒体格局体系建设中,迎接挑战,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

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社交媒体运营室主编徐丹说:“转型成为全媒体记者的第11个年头,我对媒体融合与新媒体内容制作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他跟大家分享了三点心得:首先,媒体工作者要做到全天候待命、全领域报道。全天候,以分秒计,报道领域不分条线,甚至不分国界,需要编辑对各类信息具有甄别把关、有效表达、舆情研判的综合能力。其次,全媒体编辑心法,即从“懂我”到“有我”。做全媒体不仅是追求形式创新,还一定要有用户意识。“网感”敏锐接地气的同时,在传播过程中让用户获得归属感、参与感、认同感和美感。最后,节奏感与交响力也至关重要。把握新媒体舆论场节奏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树立全局意识,具备链接能力,深谙不同产品的特性和不同平台的传播规律,提高新媒体产品跨平台的整体影响力。

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社交媒体运营室主编徐丹在发言中。主办方供图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新青年事业部负责人王龙说,“得青年者得天下”,立足这一理念,新华社新青年事业部专门打造18-35岁的青年领域业务。从孵化新IP到打造新栏目,对标年轻受众,用新形式传播文化和热点,这其中最核心的是将产品年轻化、内容年轻化。他认为,在创新角度方面,做选题和产品时,媒体工作者都应尽量往前半步,提出创新点,而不要重复过去在做的事情,或是重复过去的经验。“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懂得并愿意沉下心去做创新的人少之又少,要想真正在新闻领域做好创新,离不开新闻从业者以及新时代青年的勇气与尝试,在这条路上不断追求和突破。”他说。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新青年事业部负责人王龙在发言中。主办方供图

中国青年网融媒体中心主任杨月介绍了团队打造“中国人的故事”网络文化精品的尝试,如何将宏大叙事转化为互联网时代的青春话语?如何用青春视角讲述奋斗拼搏的中国人的故事?中国青年网多年来持续探索一些新的作品形式和创作手法,尝试让主题报道变得生动活泼,使之成为真正紧扣青年现实和情感需求的内容,走入青年内心,表达青年心声,让优质的融媒产品成为主流声音的扩大器和温暖互动的孵化器。“我们还不断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等高校,联合打造建设性新闻工作坊等综合运营平台,共同进行数据分析,创新内容形式,应用新技术,希望能够产出更多优质的内容,立足高校渠道,实现多平台‘破圈’,让更多青年学子参与到报道和创意中,拓宽传播边界,形成产学研用的闭环,让中国青年网成为聚集青年力量和智慧的平台,发挥对青年网民的示范引领作用,打造凝聚青年的暖磁场。”

中国青年网融媒体中心主任杨月在发言中。主办方供图

三位嘉宾的分享引发在场新闻学子的思考与共鸣,讲述完毕后,进入互动交流环节,同学们踊跃提问,三位嘉宾展开针对性的回答。

现场提问分享环节。主办方供图

有同学问到,“在新闻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在策划、制作与宣推三个方面分别需要注意什么?”徐丹介绍,首先,选题阶段,最需要注意选题的针对性,要了解当下用户的需求,与之相对应的,需要明确想表达怎样的理念。真正优秀的传播其实是内容制作者与用户的“双向奔赴”,所以需要注重将用户需求与作者想传达的核心思想进行匹配。其次,在内容制作过程中,一旦确定内容主题,就需要考虑最适合的传播形式。在制作过程中既要考虑项目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协作与沟通,又要考虑制作的预算、截止时间。最后,在传播阶段,需要把握不同平台的传播特点。横屏与竖屏、传统电视节目与15秒的短视频,传播规律天差地别。“我们真正要做的就是有的放矢,把好的内容找到最合适它的平台、最合适它的时机,最终取得最好的传播效果。”他说。

有的同学问,在信息和文化飞速迭代的当下,对于主流媒体的新闻工作者来说,如何去拥抱年轻的文化?“亚文化”“年轻文化”如何与“主流文化”达成平衡?

王龙说:“‘主流文化’从源头上来讲,有一部分也是从‘亚文化’不断发展过来的。作为主流新闻媒体,我们需要成为这两种文化之间的‘转换器’,将已经进入‘主流文化’的内容,跟所选出的‘亚文化’部分做好连接。”他认为,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面对一些不解或质疑。而做新闻是需要“魄力”的,如果没有点“偏执”,很难坚持。无论从产品的表达形式,还是从定位方面,在面对这些新鲜内容时,做好处理,让这些内容在媒体所负责的阵地上,达到动态平衡,让大家进入一个理性的探讨,比较重要。

现场提问分享环节。主办方供图

有的同学问,在新闻创新过程中,如何让主流文化能够更加吸引年轻人?

王龙回答道:“最早我们成立兴趣小组,在下班后的空余时间,大家一起讨论交流,分享与年轻人有关的选题。分享选题的人的年龄限制在18-35岁,分享结束后,现场的‘95后’对选题进行投票表决。而在最终播出之前我们会再审核,捕捉成片中适合不同平台传播形式的内容、情感的爆发点与打动年轻人的瞬间。总而言之,我们尽可能在‘年轻’。”

还有的同学问,对于有志于未来从事新闻行业的学生,有什么宝贵的建议?

杨月说,首先建议多读书。作为未来的新闻记者与编辑,除了采写编评等课程的学习,建议学杂一些,各方面知识都有涉猎,不给自己设限,未来在面对不同领域选题时才能沉着应对,也有助于找到自己最热爱、最沉浸的兴趣方向。其次建议多尝试全媒体新形式、新表达。未来的新闻人一定是集各种本领于一身的,在大学阶段,通过实习实践,建议对主题报道、视频剪辑、图解海报等各方面都有所了解,未来投入到工作岗位当中才能得心应手。最后,建议多走入人群,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作为记者,面对不同受访者,既要有相关领域的强大知识储备,也要有良好的亲和力、同理心与沟通能力。

还有同学问到,现在媒体对于人才的需求是怎么样的?主流媒体在考核中会比较看重学生哪些特质,在面试中会被什么样的学生打动?

徐丹说:“第一轮是笔试,要达到国家对于综合人才的基础标准。进入到面试环节,尤其是新媒体中心来说,会更重视实操能力以及创意能力。”

王龙说:“笔试需要大家多看多练,研究新视角新玩法。进入面试环节,考官会考察考生对新闻事业的热爱程度,需要考生展现个人能力特质和一定的突破能力。”

杨月说:“我认为还要有协同能力,如今优秀的融媒体新闻作品,大部分都不是单个人或部门能完成的,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优秀的新闻作品充分考验着媒体人连接社会资源以及跨部门协作能力。”

现场人员合影留念。主办方供图

据了解,“好记者高校行”是中国记协主办、动员全国新闻界共同参与的树立新闻理想、展现新闻人风采的活动。接下来,“好记者高校行”还将陆续走进各大高校新闻系。

 

分享:
网站首页 | 国际新闻 | 山东新闻 | 财经新闻 | 体育新闻 | 社会新闻 | 科教新闻 | 生活新闻 | 娱乐新闻 | 音乐新闻 | 经济新闻 | 交通频道 | 广播资讯 | 乡村频道 | 影视频道 | 农科资讯 | 居家购物 | 齐鲁新闻 | 文艺广播 | 国内新闻

联系邮箱:sheng6665588@gmail.com

山东生活网
山东生活 主办 版权所有:山东生活新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