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科资讯 > 正文

北宋农学大家巨野人邓御夫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23-07-06 19:02:26


北宋农学大家巨野人邓御夫 
 

邓御夫(1032年—1107年),字从义,号海山子,北宋著名农学家,山东巨野人。邓御夫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在亲事农耕的同时不忘研究农学。他利用在田间劳动的机会,观察农作物生长,研究农业技术,改进耕作技艺。邓御夫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一部一百二十卷的长篇巨著《农历》。
亲事农耕,研究农业技术
宋仁宗天圣十年,邓御夫出生于巨野的一个农民家庭。巨野当时为济州治所,经济发达,“人民富庶,污泽广野,尽为良田”(邓御夫《清凉洞记》),这为平民子弟读书提供了条件。历任济州官员有不少是朝廷派遣的能臣,文化底蕴深厚,也很重视教育,比如翰林学士毕士安就曾任济州团练推官,曾指导王禹偁读书。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巨野乡间兴办私塾,读书之风日盛,人才辈出。
在前辈巨野老乡晁迥、夏侯峤、吕祐之、王禹偁四位翰林学士读书精神的影响下,邓御夫自幼酷爱读书,且长年累月、辛勤不辍。他出生于农民家庭,对农业有特殊的感情,因此特别喜爱农耕之术。邓御夫七八岁时就随家人去田间,仔细观察农作物生长,认真研究改进农具,乡里乡邻无不夸赞。邓御夫9岁时进入私塾就读,学业优秀,但始终没有忘记研究农耕,这为他日后成为农学大家奠定了基础。
邓御夫才华横溢,十五六岁时参加太学考试,以出类拔萃的成绩被录取。宋代的太学是国家最高学府,选拔极为严格,主要培养官员和学者。邓御夫在考试中所作诗文传播很快,才学远近闻名。“时人比白乐天才业,大丞相吕公奇之;苏学士子瞻所知,与之唱和”,这是说,当时的人们认为邓御夫的才学可比肩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连当朝宰相、文学权威吕公著也认为他非同寻常,邓御夫因此受到当朝学士、文学大家苏轼的赏识,并和他多有诗文唱和。
宋仁宗皇祐三年,19岁的邓御夫考中秀才,次年中举人。家人希望他进一步考取功名,但是就在他准备进京赶考的那一年,鲁西南遭受严重水灾,百姓苦不堪言,可是官府迟迟不开仓放粮。邓御夫到县衙为民请命,遭到拒绝和训斥,邓御夫对官场感到失望至极,因此断绝功名之念。完成太学学业之后,“性薄荣利”(晁补之《邓先生墓表》)的邓御夫,“归耕故里,乐性著书”。
南宋诗人陆游曾说,“谋生在衣食,不仕当作农”,农耕是宋代读书人起码的生存手段,务农也是宋代士人职业选择之一。邓御夫回乡务农后,毅然扔掉象征身份的举子服,着布衣、穿草鞋,仿照陶渊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情形,早出晚归力耕田间,自食其力、生活俭朴,安于粗劣衣食而自得其乐。邓御夫生性和顺,对乡邻十分友善,善于用中华传统美德教化乡亲,经常劝教老年人要慈爱,劝教年轻人要孝敬父母、善待他人,劝教去城市做工经商的人要勤俭不欺。乡民之间如果产生矛盾,总是愿意找他评论是非曲直,他秉公而论、以理服人、耐心劝导,双方化解了矛盾。他讲求义气、慷慨好施,凡乡邻遇到困难都倾力给予援助,所以乡亲们都敬慕他,喜欢与他交往。
在亲事农耕的同时,邓御夫不忘积累知识、研究农学。他利用在田间劳动的机会,观察农作物生长,研究农业技术,改进耕作技艺。针对当地多涝的情况,他发明了挖沟排水法,使人们受益。然而,邓御夫始终难舍对学问的热爱,为了静心研究,他在巨野城北大野泽畔的高岗上搭建了一所茅屋,这里“牛羊凫雁之所牧集,蒲柳蓊然,下窥如坠谷”。当时大野泽水域广阔,绵亘数百里,水中生长着翠荷与蒲苇,柳树成荫、野鸟翔集、牛羊成群。茅庐虽然简陋,但有石几、书卷、丹墨,他在此潜心研究《老子》,写作《老子注》一书,整整一年才走出茅屋。“苏门四学士”之一、巨野老乡晁补之写诗称赞:“朱书细字传老子,蠹穴蜗穿无卷轴”(晁补之《邓御夫秀才为窟室戏题》)。吴人顷傅闻名专门登门拜访邓御夫,十分佩服他这种锲而不舍的毅力与严谨的治学精神,在石几上题诗:“昔见河上公,今见濠上翁。姓名字时异,道德经解同。”
这首诗虽然俚俗,反映的却是实际情况。“河上公”就是“河上真人”,是历史上真正的隐士,所撰《河上公章句》,是最早为《老子》作注的一部书。吴先生把邓御夫与河上公相提并论,可见对邓御夫的评价极高。
写作一百二十卷农业巨著《农历》
邓御夫的另一重大贡献,就是他倾尽一生心血,撰写的一部北宋农业百科全书式的农书——《农历》。
北宋时朝廷比较重视农业,官员与士人担负着“劝课农桑”的义务,也就是兼做农业推广工作,因此出现了研究农业的学者,他们撰写了十八部论述农桑经营和耕作技术的农书,可惜过于简略。
巨野赖以大野泽的水运条件,贸易发达,促进了种植业、饲养业、养蚕业与丝织业等行业的发展,长期以来当地百姓积累了丰富的农耕经验。邓御夫在农田劳动的过程中,不断向百姓请教,并经过思考、研究、积累,掌握了系统的农业理论知识。在这种情况下,他决心撰写一部内容详备的农事书籍。
为了更广泛地收集农业基础资料,邓御夫开始离家漫游,他四处考察,广泛接触作物种植、畜牧养殖、纺织等行业,又远到河套地区搭茅草棚居住,与牛羊为伴,与牧民同食,向有经验的牧民请教,获得大量农牧资料。在经过多年积累,掌握大量资料的情况下,邓御夫开始把自己关起来撰写农书。对其撰写过程之艰难,晁补之在其诗中说:“空郊独坐一茅屋,深如鱼潜远蛇伏”(晁补之《邓御夫秀才为窟室戏题》)。
邓御夫呕心沥血、历尽艰辛,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一部一百二十卷的长篇巨著——《农历》,此书写成后产生了震撼性的影响。晁补之推崇该书“言耕织、刍牧与凡种艺、养生、备荒之事,较《齐民要术》尤密”(《洛北晁先生鸡肋集》卷六十三)。北宋藏书家张邦基在《墨庄漫录》卷十中也有介绍:“济州士人邓御夫,字从义,隐居不仕。尝作《农历》一百二十卷,言耕织、刍牧、种莳、耘获、养生、备荒之事,较之《齐民要术》尤为详备。济州太守王子韶尝上其书于朝。今未见传于世。尝访于藏书之家,或有见者。”
从上述历史记载中可知,这部农业巨著,详细记载了宋代以前北方农牧纺织业等,内容涉及耕作、纺织、饲养、种植、养生与备荒等方面,比《齐民要术》及北宋其他十七部农书的内容都要详备。济州太守王子韶本身就是学者,看到这部书之后十分赞赏,就把它呈献给朝廷,并“请颁之”,然而不知什么原因,朝廷没有答复王子韶把《农历》颁行天下的请求。《农历》这部书明代初期犹存,被分韵录入《永乐大典》,清代编纂《四库全书》时,竟未把这样一部极为重要的农书编入,导致后来失传,成为我国农学和农史研究无法弥补的巨大损失。否则,对于宋代农事的兴旺发达和农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人们一定会有全新的认识。
巨野人晁补之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比邓御夫小21岁,很敬慕邓御夫,两人十分投缘,经常在一起谈经论道、赋诗唱和,成为忘年之交。邓御夫去世后,晁补之为其撰《邓先生墓表》,在铭文中写道:“大哉洁乎!惟君平生,洁则有余,亦忱不诬。”
分享:
网站首页 | 国际新闻 | 山东新闻 | 财经新闻 | 体育新闻 | 社会新闻 | 科教新闻 | 生活新闻 | 娱乐新闻 | 音乐新闻 | 经济新闻 | 交通频道 | 广播资讯 | 乡村频道 | 影视频道 | 农科资讯 | 居家购物 | 齐鲁新闻 | 文艺广播 | 国内新闻

联系邮箱:sheng6665588@gmail.com

山东生活网
山东生活 主办 版权所有:山东生活新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