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齐鲁新闻 > 正文

济南浙闽会馆与大王庙的历史渊源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24-02-02 18:36:30


济南浙闽会馆与大王庙的历史渊源 

 

“同是南人,四座高风倾北海;来游东国,两乡旧雨话西湖。”晚清书法家龚易图所撰的这副名联,对仗工整、韵味无穷,至今被人们津津乐道,并收录于各种版本的楹联书籍之中。

龚易图为福建闽县人,清咸丰九年进士,曾随丁宝桢、僧格林沁、阎敬铭等人在山东与捻军作战,屡有战功。清同治七年,由东昌府知府擢任济南知府,同治九年擢任登莱青兵备道道员兼东海关监督。龚易图知济南府时,捕杀响马、惩处酷吏,颇有政声。

清同治十二年,在济南为官、经商的浙江、福建籍人士联合出资,在宽厚所街修建浙闽会馆,作为浙江、福建旅鲁同乡会所在地。会馆建成之时,曾经在济南为官的福建籍官员龚易图应邀为会馆撰写楹联,上述那副传颂至今的名联由此而来。当年,它就挂于济南府浙闽会馆的大门两侧,曾引得无数文人墨客驻足评品。

1966年拍摄的济南浙闽会馆。

浙闽会馆原位于济南宽厚所街东首路南,大门朝北,主体建筑居中,由山门、二门、戏台、正厅、大殿等组成。

浙闽会馆主体建筑西侧区域(西院)是逐渐征地购得。同治十二年浙闽会馆建成之时,西院南端也建起一座官建的金龙四大王祠,此祠又称大王庙,其修建背景是,同治十年腊月,黄河在山东郓城西南侯家林决口,危及曹、兖、济等十余个州县数百万人口的安危。当时正因病休假的山东巡抚丁宝桢闻讯后,一边在家写信调度,一边向朝廷销假准备带病复职。同治十一年大年初一,丁宝桢赶到郓城侯家林决口现场查看灾情,亲自制定救灾方案,先充分准备物料,然后于正月廿九开工,调集周边十余州县数万河工民夫筑堤引流。就在大家奋起筑堤时,一条正在蛰伏的小金蛇被挖了出来,此时正值春寒料峭,众人纷纷称奇。丁宝桢昭告众人,说这便是河神大王将军显灵来帮助救灾,河工民夫听后振奋不已。二月廿四是预期合龙之日,当决口处越收越小时,坝体突然出现塌方,被急流掏出一个大洞,此时正好有一艘沉船被冲到收口处,冥冥中似有神助,众人赶紧填充物料,顷刻便把决口堵实。

事后丁宝桢奏请朝廷,在郓城侯家林决口处附近修建大王庙一座。同年,他还奏请朝廷,在黄河经过的省城济南也新建大王庙一座。浙江山阴人陈锦为丁宝桢府幕僚,也是浙闽会馆的福建人之一,或许是由于他从中协调,济南这座大王庙就选址于浙闽会馆旁边。同治十二年,由陈锦所撰的《丁宝桢奏请创建山东省垣大王庙碑》刻石碑立于庙内。

大王庙建好后,其北侧的“董氏之庐”又被征来修建浮碧轩。浮碧轩本是杭州灵芝寺中的建筑,灵芝寺又是钱镠故苑,因地产灵芝,舍以为寺。以“浮碧轩”命名浙闽会馆正厅旁的建筑,似出自旅济浙江人陈锦的乡土情怀。

由陈锦所撰《浮碧轩记》(残拓)约略可知,浮碧轩最初是山东巡抚丁宝桢征得宅基并加以修建的,做为“乡人醵饮之地”,他还把所收藏的刻石镶嵌在墙壁中供游人赏玩。光绪十二年丁宝桢去世后,陈锦等人还曾在浮碧轩中暂设丁公祀位,以致追思丁公之情。光绪十四年,济南西关金线泉上建“丁公祠”,成为祭祀丁宝桢的官定场所。约在同期,浮碧轩以南的大王庙迁到县东巷山东河防总局(光绪十年设立),而建祠之初所立的《丁宝桢奏请创建山东省垣大王庙碑》原石则留在了旧址。

20世纪80年代初文物普查时,重新发现此碑,并将其移至济南市闵子骞墓园。至于大王庙旧址和浮碧轩房产何时转入浙闽会馆,未见文献记载,估计是在清光绪中期。

济南的会馆原有十九处,多属清末所建。在这众多会馆中,浙闽会馆在建筑规模上首屈一指。浙闽会馆有房屋84间,建筑面积1053.5平方米。因此,当年它不仅是旅济浙闽官商聚会治所,有时还是外省人士议事之地。爱国民主人士王湘岑在《关于山东独立的日记》一文中曾说:“(1911年)旧历九月二十四日,旅东外省人士在浙闽会馆开会,公立山东法正专门学校教员李家祥主席,报告开会宗旨,发起选举代表加入省联合会,经过热烈讨论,赞成者居多数,投票选举李家祥等十人为起草员。”这段文字显示,当年济南浙闽会馆是一处外省绅商积极响应辛亥革命的聚会之所。

1956年10月,政协济南市委员会地方历史文物组曾编撰《济南市古代建筑调查(初编)》一书。该书记载,浙闽会馆坐落于济南市宽厚所街34号,“原系浙闽旅济人士的公产,现正在移交房管局过程中。”该会馆南北长75步、东西宽45步,当时的使用单位是邮电管理局训练班宿舍和食堂。会馆内所存文物,包括石狮一对,石碑三通,太湖石五块,另有浙江钱塘人、扬州八怪之一金冬心(即金农)所写“九畹芝兰”石刻一块,浙江慈溪人,与朱彝尊、严绳孙并称“江南三布衣”的姜宸英写杜诗石刻一块,陈锦写修建记石刻一块(应为《济南浙闽馆神祠碑记》,陈锦《勤余文牍》收录碑文),浙江海宁人,清早期书法大家陈奕禧诗句石刻一块,安徽怀宁人,清中期书法、篆刻大家邓石如写对联石刻一块。由该书所附的《浙闽会馆略图》可知,这些刻石多置于浮碧轩中,结合前文所述浮碧轩的来由可以推断,它们可能都是丁宝桢旧藏。

综合各种记述可知,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浙闽会馆原址先后成为邮电管理局训练班(后称山东省邮电学校)、山东省第四招待所、济南殡仪馆、济南市图书馆古籍书库(20世纪60年代后期)、济南市冶金局(20世纪70年代中期)、济南市汽车工业公司贸易中心、济南市汽车改装公司等单位或部门住用。

有文章称,清光绪二年,浙闽会馆进行了一次大的调整和扩建,将庭院布局调整为坐北朝南,新开大门于南马道街上,将宽厚所街大门改为后门。此说恐怕不实,一是清末浙闽会馆南为高耸的济南府城墙,大门正对城墙不合常理,二是1956年《浙闽会馆略图》显示,当时的大门还是北门。比较可信的记载是,1956年,浙闽会馆的正门(北门)因一场意外火灾化为灰烬,此后会馆北门关闭,改走南门。这个时候,济南城墙正渐次拆除,出南门后视野开阔、交通便利,因此浙闽会馆适时对南门进行了改扩建。

济南浙闽会馆 

1957年,济南市第一批文物古迹保护单位名录公布,浙闽会馆跻身其中,是78处保护单位中的唯一一处会馆建筑;1979年,浙闽会馆被公布为济南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是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唯一一处会馆建筑;2000年,浙闽会馆被公布为山东省第一批历史优秀建筑;2015年6月,浙闽会馆被公布为山东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乃济南会馆建筑中唯一一处省保文物单位。

浙闽会馆的门牌号现为济南市黑虎泉西路23号,大门是卷棚顶青瓦屋面的门房,进门后是三柱间硬山屋面大殿,大殿四周和门房均为木隔扇,北墙的木隔扇是活动的,打开后可与北戏楼大厅连为一体,此大厅为南方井庭式木结构,戏楼为五开间六柱进深的广厅建筑,上有木质透雕彩绘,二层上有东西回廊,两侧有楼梯和东西厢房。戏台宽6米、深约4米,共有圆柱50根,柱间有精细的五彩雀替透雕。

2003年,笔者曾现场采访济南市黑虎泉西路21号居民秦老太太(时年77岁)时,她介绍道:“会馆东侧的黑虎泉西路17、19、21号三处二进院,新中国成立前分属刘家三兄弟,三兄弟的老一辈是浙闽会馆的看门人,这三处院与浙闽会馆是一体的。”

2008年,济南市解放阁及舜井街片区改造项目开始实施拆迁。拆迁后,该片区仅浙闽会馆旧址和宽厚所街55号金家大院被原地予以保留。

 

分享:
网站首页 | 国际新闻 | 山东新闻 | 财经新闻 | 体育新闻 | 社会新闻 | 科教新闻 | 生活新闻 | 娱乐新闻 | 音乐新闻 | 经济新闻 | 交通频道 | 广播资讯 | 乡村频道 | 影视频道 | 农科资讯 | 居家购物 | 齐鲁新闻 | 文艺广播 | 国内新闻

联系邮箱:sheng6665588@gmail.com

山东生活网
山东生活 主办 版权所有:山东生活新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