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山东新闻 > 正文

“灵泉庙”是淄博现存规模最大的庙群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24-01-05 10:27:33


“灵泉庙”是淄博现存规模最大的庙群 


淄博市博山区古称“颜神”,号称“孝乡”,有山名为“颜山”,有泉名叫“孝妇泉”,穿城而过的小河名叫“孝妇河”。这些名字都出自当地流传已久的孝妇颜文姜的传说。直至今天,博山人仍对颜文姜的孝行赞不绝口,每逢盛夏接颜文姜回娘家避暑、为颜文姜庆生、举办庙会、岁时祭祀等习俗保留至今,颜文姜已成为博山颇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对博山的历史文化、社会风俗、经济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孝妇成“颜神”

在淄博市博山区,有一条自南向北横穿城西的小河——孝妇河。孝妇河旧称袁水、泷水、陇水或笼水,亦称孝水。1931年版的《博山乡土教本》中写着:“陇水、泷水自昔无定。后人好异,独喜缉笼之说。袁水,古有是名,取义不可考。河名诸说纷纭,莫衷一是,但今人均呼为孝妇河。”

孝妇河的得名,源自孝妇颜文姜。这一故事最早的文献出处,是东晋末年郭缘生在《续述征记》里的记载:“梁邹城西有笼水,云齐孝妇诚感神明,涌泉发于室内,潜以缉笼覆之,由是无负汲之劳。家人疑之,时其出而搜其室,试发此笼,泉遂喷涌,流漂居宇,故名笼水。”

颜文姜石像

相传在晋代以前,博山城郊凤凰山脚下住着一户郭姓人家。这家人的儿子与青州府颜家庄一户颜姓人家的女儿定了亲事,未过门的媳妇便是颜文姜。在颜文姜19岁那年,未婚夫病重卧床不起,郭家人为了给自己的儿子“冲喜”,急着用一乘花轿把颜文姜娶进家门。谁料“寅时娶进颜氏女,卯时病死郭家郎”,可怜的颜文姜喜服未解便成了寡妇。

恶毒的婆婆认为是颜文姜“妨死”了自己的儿子,大骂儿媳妇是“丧门星”,从此处处刁难她。但勤劳贤淑的颜文姜遵从“百善孝为先”等训,以德报怨,悉心侍奉恶毒狠心的婆婆,认真照料好吃懒做的小姑子。为了刁难颜文姜,婆婆特制了两只尖底木桶,让她去三十里外的石马泉挑甘甜的泉水。不管是严寒酷暑或是狂风暴雨,颜文姜都坚持去挑水,路上不得停歇。

在当地的传说中,有一天在挑水的途中,颜文姜遇到云游至此的太白金星。太白金星被她的孝行感动,在路上戳了很多坑,以便让她放下两只尖底木桶稍作歇息。后来,颜文姜好心将其中一桶水送给太白金星饮马,太白金星便赠予她一条马鞭,并让颜文姜放入家中的水缸,用水的时候,只要提一下这条马鞭,水缸里就会自动装满水。自此,颜文姜便不用再出门挑水。

后来,婆婆发现了端倪,便以让颜文姜回娘家看望父母为由支开了她。颜文姜走后,婆婆和小姑子在屋里找到了马鞭,顺手一拽。不料,顷刻间巨响轰鸣,大水涌出,凤凰山脚下因此发起大水。知道情况后,颜文姜立刻掉头回家,将公婆和小姑子救出,自己坐到洞口上堵住流水,这才将大水止住。从此,颜文姜“坐化为神”,她坐下的地方不断涌出甘洌的泉水,人们将泉眼称作“灵泉”,泉水流经的村落称为“颜神”。流淌的泉水便成为今天的孝妇河,世世代代滋养着博山。

北周已建颜文姜祠

朝廷为表彰颜文姜的孝行,在山头镇西神头村为她立庙修祠,这便是颜文姜祠,古称“灵泉庙”,俗称“大庙”。

据祠内碑文记载,颜文姜祠始建于北周。唐天宝年间,唐玄宗指派重臣对其进行过更建。现今在颜文姜祠大殿东墙有块“中书门下牒文石碣”,其中的铭文记载:“唐天宝五年立庙于水次。”碑文还记载,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六月,宋神宗敕封颜文姜为“顺德夫人”,并赐匾额“灵泉庙”。

唐代以后,历代朝廷对颜文姜祠多有修葺。现存的建筑,除无梁大殿年代较早外,其余多为明、清时建的。颜文姜祠是淄博市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建筑庙群,也是国内目前最早的一座由最高统治者褒封平民营造的祭祀庙宇。2006年,颜文姜祠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颜文姜祠古建筑群有四个院落组成。前院是主要仪式进行的场所,后院供奉着当地信仰的其他神灵,设有上香和献祭的香炉。古建筑群后面的山上,是当代新建起的孝园,孝园内有供奉碧霞元君的姊妹殿,还有二十四孝展览馆和文化长廊。前面的中轴线上建有山门、香亭、灵泉、正殿,左右两边对称建有东西厢房。

山门坐北朝南,门前立着两只石狮,雌雄相对,门楣上悬挂着书法家舒同所书的“颜文姜祠”鎏金匾额。两尊彩绘门神分立两边,左边是薛仁贵,右边是尉迟敬德。山门正对的是一座重檐四角攒尖式香亭,内有重塑的颜文姜木雕金身坐像一尊,端庄静穆。亭檐下悬着匾额“顺德夫人”,香亭两侧有四座宋代石碑,碑座碑首保存良好,但几百年来历经风雨,上面的文字已经风化,难以辨认。重修颜文姜祠的时候,曾复拓了这些石碑上的文字,后来保存在无梁大殿内。

经过香亭,便是被咏为“孝水澄清遗妇泽”的灵泉。池北正殿台基中嵌一碑碣,刻有汝南熊荣所作七绝诗一首:“孝妇河名自古今,源头一派更弘深,何当吸去为霖雨,洗尽人间不孝心。”

前院正中便是正殿,也就是著名的无梁大殿。卷廊前柱上悬挂着木刻楹联“惊天地感社稷莫大于孝,配江河揭日月至城如神”,是清康熙年间博山诗人赵执信撰文所书。殿内顶梁上,从上而下悬有“大清顺治丁酉九月吉旦钦命督抚,山东尚书孙廷铨、御史赵班玺重建”“中华民国拾叁岁次甲子荷月上烷吉旦邑重修”“1982年大修”三道嵌梁。正殿内有高达三米的颜文姜彩塑,旁边有童男童女,均呈站立状。主殿卷廊上悬挂的是“顺德夫人”牌匾。

正殿两边为东、西厢房,共立有十尊彩绘塑像。东厢房内供奉着文昌老爷、财神老爷、路神老爷、福寿老爷、城隍老爷,厢房门外立有清康熙年间的“顺德祠祷雨感应碑记”。西厢房内供奉着王母娘娘、送子娘娘、无生老母、眼光奶奶、地堂老母,东厢房前立有“祈雨屡应”的碑刻。

除此之外,颜文姜祠现存多块碑碣,保存较完好的有北宋《牒文石碣》《敕女石碣》,孙廷铨撰文《新置灵泉庙香火房田记》,赵执信撰文并书的《重修顺德夫人坟院记》,清道光六年(1826年)博山知县杨春喈之妻吴静君所画“风雨竹”刻石。

古时得到朝廷认可

在中国古代,祭祀是国家大事,朝廷通过祭祀的方式,约束民众行为、引导百姓思想,是国家治理地方的一个重要手段。

当地对于颜文姜的祭祀由来已久。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宋神宗在对颜文姜的敕封文告中提道:“如此非特以为报也,盖帝王制祀之当然也……疏赐宠名,以昭灵德,且俾民奉事不懈……”认为祭祀颜文姜是表彰有功烈者的正确做法,且要求百姓虔诚地供奉。

明代朝廷也将颜文姜列入正式祀典,康熙《青州府志》记载:“明成化十三年,提学佥事毕瑜奏请载祀典,每岁秋,颜神通判致祭。”明成化年间,颜文姜获得国家层面的正式认可后,“有司以二八月丁祭后一日致祭”,当地对颜文姜的祭祀更为频繁了。

到了清代,祭祀颜文姜成为地方官员默认的习俗。康熙《颜神镇志》卷三“飨祀”载:“顺德夫人墓,在孝水东南,墓前享堂三楹,周垣门坊久废。岁三月、七月,守土者例备少牢致祭。”这既指明了顺德夫人墓所在位置,又点明了祭祀的时间节点、祭祀者和供品。

《颜神镇志》卷二“风俗”载:“上巳……各处同有司致祭颜夫人墓及其公姑墓。”乾隆《博山县志》卷四“风俗”载:“秋七月,设祭颜娘坟并及翁姑,其祝词是颜娘语,官为摄事,缘情而设,推孝之至,此礼天下无也。”由此可见,对颜文姜的祭祀已经扩展到公姑墓,进一步体现了古时官方对颜文姜祭祀的重视。

颜文姜石像

除了定期祭祀颜文姜女神外,每逢水旱灾疫,当地官员也会到颜文姜祠祭祀、祈祷。如《增修孝妇庙记》碑中记载,当地官员王公亲赴颜文姜祠祭祀颜文姜的情形。因王公向颜文姜祈雨得应,自此每年春秋两次对颜文姜进行祭祀,文中还记载了第二年祈雨得应的事迹。

官方的倡导对民间影响更大。以孝道为核心的“颜神信仰”,同时蕴含着道德教谕、震慑奸恶、予人希望等人文内涵,为百姓所喜闻乐见。

为了纪念颜文姜,博山当地的百姓、孝妇河流域辐射范围内的人群,选择在农历七月初三这天,到颜文姜祠来祝贺颜文姜寿诞。颜文姜娘家的“亲戚”们,每年还要接颜文姜回娘家“住上”一个月。一来一往,便形成了一整套富有浓厚当地特色的仪式展演,这便是文姜庙会的由来。

据资料记载,明代文姜庙会就已经十分兴盛,“四方祷祀之人,渭集麟聚”。一到庙会时节,香客毕至,热闹非凡。清代诗人安致远有一首诗《谒灵泉颜文姜祠》,就对这一盛况有所描述:“白打春暄社,红妆暗卜钱,灯火祠夜堂,依然问寝年。”

20世纪初,博山民间基本沿袭着古老的文姜庙会形式。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文姜庙会一度衰落、中断。新中国成立后,文姜庙会一度消失,20世纪50年代初,文姜庙会改为“物资交流大会”,并增加了商贸和文化活动。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文姜庙会活动完全停止。改革开放后,文姜庙会活动逐渐恢复起来,并增加了旅游资源开发项目,文姜庙会活动趋于稳定并传承至今。

如今,传统的迎神、接神、供神仪式,已发展成集民俗、文化、娱乐、商业为一体的大型庙会,博山民间的歌舞表演、京剧表演和锣鼓表演在庙会中纷纷出现。文姜庙会作为一种公共文化,在贴近群众的基础上不断焕发着新的生命力。

 

分享:
网站首页 | 国际新闻 | 山东新闻 | 财经新闻 | 体育新闻 | 社会新闻 | 科教新闻 | 生活新闻 | 娱乐新闻 | 音乐新闻 | 经济新闻 | 交通频道 | 广播资讯 | 乡村频道 | 影视频道 | 农科资讯 | 居家购物 | 齐鲁新闻 | 文艺广播 | 国内新闻

联系邮箱:sheng6665588@gmail.com

山东生活网
山东生活 主办 版权所有:山东生活新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