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山东新闻 > 正文

央视关注工业大省山东的转变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24-01-27 11:43:22


央视关注工业大省山东的转变 

 

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支点,山东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

2022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 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支持山东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这是全国第一个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战略布局。

作为传统产业占比一度超过70%的工业大省,山东如何求变?我们从一座城和一家企业的故事中寻找答案。

山东枣庄:铸就“锂”想 激活发展新动能

山东枣庄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煤炭成就了枣庄曾经的荣光。但当煤炭资源趋于枯竭,枣庄面临着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面对发展困境,枣庄开始加速“转身”,把锂电作为重点培育的主导产业,推动新能源代替传统能源,用地上能源代替地下能源,用绿色能源代替“黑色”能源。一座煤炭之城是如何成功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呢?

近日,在山东枣庄一家新能源企业,工人们正忙着装运2万节锂电池,这批锂电池将发往美国,应用于储能设备的生产。

青岛海关所属枣庄海关副关长 孔庆:目前,枣庄锂电池出口到美国、欧盟、澳大利亚等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将国产锂电池卖向全球的枣庄,在20多年前还是一个以煤炭为支柱产业的城市,历史上枣庄煤矿最多的时候达到147个。那时,每年煤炭的产量在3500万吨左右,从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已经累计为国家贡献了4亿吨碳,2000多亿度电。

然而,2009年枣庄被国家纳入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名单。产业发展的危机感随之而来。该如何破局呢?打造完整的锂电产业链,是枣庄市布局产业发展的重点。

山东精工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建坤:枣庄现在锂电企业100多家,上下游关联,有做材料的,有做电芯的,有做模组的,基本上你缺什么东西,一个电话当天就能送过来了。

枣庄将锂电作为首位产业来培育,推动实现“产业园就是产业链、上下楼就是上下游”。让锂电生产制造足不出市就能完成“一站式配套”,这吸引了一批外地企业来到枣庄发展,深圳的欣旺达集团就是其中之一。

山东欣旺达有限公司项目总工 李文明:枣庄是我们在北方唯一的一个基地,也是我们欣旺达全国所有基地里边,从全面建设到投产速度最快的一个基地。

枣庄高新区投资促进局 资深主管 陈翱:根据企业的选址需求,通过调查只有一块用地能够完全满足企业的相关需求。这块地上当时还零星坐落着4家企业,有2家企业是我们需要进行淘汰的旧产能,还有2家企业,就近搬迁到了条件更好的工业园区。前后我们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所有的地面附着物的清理工作。

枣庄坚持“土地要素跟着项目走”,为锂电产业配置了3000多亩新增用地的指标,保障了一大批锂电重点项目快速落地。

为不断增强锂电产业竞争力,枣庄市先后搭建省市级锂电科创平台55个,目前已授权专利有1676件。当企业面临技术难题时,枣庄采取“揭榜挂帅”的方式,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网络在线直播等传播形式,向全球公开征集技术攻关能手,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

山东精工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 王勇:我们通过枣庄市科技局的“揭榜挂帅”项目,引进了专家,主要是解决我们产品的极片制备过程当中厚度难提升、易开裂、分切容易掉粉的技术难题。

目前,围绕锂电产业发展,枣庄已发布了4项“揭榜挂帅”项目,揭榜奖金已超过1000万元。

山东省枣庄市科学技术局外国专家和引进智力管理科科员 王敬:这样是通过企业出题、人才解题的方式,为我们企业来攻克技术难题,实现我市的高质量发展。

目前,枣庄锂电产业集群已入选科技部创新型产业集群。数据显示,2023年1-11月,山东枣庄新能源及锂电产业营收约占全市六大先进制造业产业营业收入的21%,排名第二,成为当地重要的支撑产业。

“无钢”济钢 逐梦空天

看过了一座煤城的转型,我们再走进一家曾经的传统钢铁企业——济钢集团。六年前,在出完最后一炉铁水后,济钢停产,成为我国首家全面关停钢铁主业的千万吨级城市钢企。停产后的济钢,成为“无钢”的济钢。从传统产业到新兴产业,济钢是如何实现华丽转身的?

总台记者 朱路鹏:与济钢“创智谷”园区一条马路之隔,就是济钢原来的老厂区,从顶楼能清楚地看到马路对面,济钢老厂区里遗留下来的3200立方米高炉。

高炉仍在,钢铁生产线却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卫星制造、航空遥感、无人平台等领域的新型生产线。这片“创智谷”园区便是利用原来济钢的老办公楼打造的开放式产业孵化平台,为新材料、高端智能制造、城市综合服务等产业寻找优质项目。“创智谷”大门口的墙壁上镶嵌的这块钢板,就是6年前济钢生产的最后一批钢板。

始建于1958年的济钢,是新中国第一批地方骨干钢铁企业,巅峰时期,钢铁年产能超过1200万吨,位居中国十大钢企行列,2017年,济钢积极落实中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部署,于7月9日全线关停了在济南的钢铁生产线。

关停当月,整个济钢集团进账仅4亿元。曾经年营业收入300多个亿的济钢,面临生死存亡。

济钢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薄涛:这么多人根本无法养活。怎么办?停产后两个月,济钢召开了全体干部大会,正式提出“二次创业,重塑济钢”“三年再造一个新济钢”目标。

2019年4月,《山东省人民政府 中国科学院 推进山东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合作协议》签署,中科院空天院研发的要地净空防御系统要落地济南,济南市政府希望由济钢来承接。跨界项目初试牛刀,让济钢认识到了空天信息产业的巨大发展前景。此时,中科院空天院的行波管项目又进入了他们的视野。

济钢防务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 郭强:当时空天院急着找地方,我们着急找项目,我们用最短的时间对厂房进行了改造,建设了十万级的洁净生产间,很快我们的项目就落了地。

空间行波管是卫星、飞船等空间飞行器的核心部件,用于放大微波功率,原本都依靠进口。十几年前,空天院突破了这一“卡脖子”难关,但苦于只能手工装配,完成效率和成品率都很低,成本一直降不下来。

2019年11月,济钢与空天院联手打造的全球第一条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空间行波管自动化装配试验线成功运行,实现了行波管的稳定批量生产。

济钢前磨辊车间工人 陈书超:我现在手中拿的就是空间行波管的核心部件螺旋线,它的外径只有0.7毫米,而且每一圈的螺距都要严格控制。

眼前的这位年轻人名叫陈书超,他正在进行螺旋线制备工作。而在六年前,这对他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2005年,大专毕业的陈书超来到济钢,成为磨辊车间里的一名磨床工。当时他的工作内容,是操作机床。陈书超本以为,自己会像老职工们一样,在车间平稳地干到退休,但没想到有一天,岗位突然没有了。

为了更好地安置近2万名职工,山东省和济南市为职工准备了自主创业、内部退养、买断工龄、再就业等14条安置渠道。陈书超选择了内部分流安置,每月能领取1800元的最低生活补贴。2019年,中科院空天院与济钢合作,联手打造了世界第一条空间行波管自动化装配试验线。安置办根据专业和年龄要求通知相关人员参加面试,陈书超第一时间报了名。

济钢前磨辊车间工人 陈书超:白天跟着老师学习,晚上自己查资料,没事的时候跟着老师一起调设备。虽然每天都加班,但是一点都不觉得累,别人能干得了,咱一定也能干得了。

在磨辊车间,陈书超的工作精度是0.014毫米;在螺旋线制备间,他的工作精度是0.003毫米,这0.011毫米的粗细差别,陈书超用近一年的埋头苦学才成功完成了转换。

而随着国内第一条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空间行波管自动化装配试验线在济钢建成,陈书超和同事们生产的空间行波管批量应用到我国的航天卫星上。他和济钢一样,开启了新的“逐梦之旅”。

目前,除了空天信息产业外,济钢还涉足了多个领域,确立了以数字信息、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为龙头的三大产业体系。短短6年间,经营规模以每年37%的增长率快速递增。聚集新旧动能转换,多向发力,涅槃的济钢又回到了大家的视野。

中国信心:蓄势发力新动能

我们如何看待,山东省从曾经的传统工业大省,到现在激活发展新动能的转变?这又为全国的新动能发展带来哪些启示?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吴萨:山东着力于探索转型发展之路,通过淘汰旧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培育壮大新动能,进一步增强了区域发展动力和活力。山东的发展对我们的启示在于保持新旧动能转换的良好态势,夯实稳的基础,增强进的动能,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是要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通过推动镇企研协同创新的机制,鼓励以企业为主体,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科研创新的平台,加大科研投入,进一步提升科技成果的落地转化率。

二是要不断地优化产业的结构,要推动传统制造业在自己的优势领域强练、严练、补练,强化新技术、新产品的创新迭代,完善产业生态,降碳和提质要并举,通过发展绿色低碳的新兴的产业,培育壮大数字产业,提高我们产业的综合的竞争力。

三是要打造一批先进制造业的集群,要统筹推动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打造一批主导产业鲜明,市场竞争力比较强的先进制造业的集群。通过集群内部的集成的创新,进一步增强制造业整个的价值提升的能力。

四是要聚焦项目载体,扩大有效投资,要发挥好政府的财政政策引导和资金撬动作用,支持企业实施技术的改造,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分享:
网站首页 | 国际新闻 | 山东新闻 | 财经新闻 | 体育新闻 | 社会新闻 | 科教新闻 | 生活新闻 | 娱乐新闻 | 音乐新闻 | 经济新闻 | 交通频道 | 广播资讯 | 乡村频道 | 影视频道 | 农科资讯 | 居家购物 | 齐鲁新闻 | 文艺广播 | 国内新闻

联系邮箱:sheng6665588@gmail.com

山东生活网
山东生活 主办 版权所有:山东生活新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