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新闻 > 正文

怎样讨论“如果”,才对生活有意义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23-09-14 14:43:41


怎样讨论“如果”,才对生活有意义 


很多时候,人们为了回避真相,会想象出很多“如果”来麻痹自己。然而这样讨论“如果”,只能让自己在痛苦中越陷越深,我们把它叫作“回避式如果”。
人生有多种可能,解决问题时当然也要多看几种可能性,然而我们一定要在一种稳定的状态下讨论“如果”,才能看到问题的可能性。如果一个人的状态不稳定,那他在讨论如果时就会对细节不耐受,他关注的只有结果,这样的讨论不但不会对我们解决问题或是改变自己产生积极的影响,反而会使人越来越混乱。
曾经在直播中聊电影《消失的她》,大家聊到电影结局时都感觉很压抑。突然有人提出,如果李木子早点把自己怀孕的消息告诉何非,那何非还会忍心杀她吗?
这就是“回避式如果”。人们为了回避已经发生的事实带给自己的痛苦,会想象出各种如果,而这样的想象对于解决实际问题是毫无意义的,对结果越是不接受,就越是难以解决问题。
类似于这样的想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一对夫妻结婚十年一直很恩爱,可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先生被外派到很远的一座大城市工作。到了新的城市,先生曾多次征求妻子的意见,希望妻子和孩子也能过来一起生活。
可是妻子觉得先生所在的城市生活压力太大,还有孩子上学、照顾老人等很多现实问题无法解决。自己和孩子已经习惯了现在的生活,就这样一家人不得不暂时分居。可是过了不到一年,先生就出轨了。在咨询室,夫妻两人都很痛苦,他们讨论问题的模式是这样的:“如果单位不安排那次外派,关系会怎样……”“如果当时妻子辞去工作,跟随先生到他工作的城市一起生活结果会怎样……”他们讨论问题时,呈现出的状态是,谁都不愿意接受“先生已经出轨,两人的感情正在经受考验”这样一个真相。所以他们讨论的目的并不是解决问题,而是拒绝接受他们的关系目前呈现出的状态。
在系统式家庭咨询中这叫作“反事实思维”。事情已经发生了,我们想通过讨论“如果”拒绝它发生,这就是反事实思维。它有一个基本模式:“如果我能(或是你能)做到那样,结果会不会就不再是这样了。”
生活中我们经常一不小心就会用自己的反事实思维。一对情侣分手了,女孩儿可能会想,如果我当初没有那么任性,我们会不会就能在一起了?一个孩子迷恋手机游戏,父母会想,如果当初不给孩子买手机,那他会不会不这样?你只是表达了自己的一个观点,对方听了马上就不高兴了,你可能会想,如果我不说这句话,是不是他就不会这样了?
所有拒绝承认现实、想要改变结果的“如果”,都不值得我们花太多时间和精力讨论,因为事情已经发生了,作为成年人,面对已经发生的事情,我们除了接受没得选。
什么是奇迹提问?简单说就是在接受事实的基础上想象一下,如果问题有了转机,或是被解决了,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有什么不一样?
我来分享一个家庭咨询案例的片段,感受一下奇迹提问的力量。
爸爸、妈妈和孩子都坐在咨询室里,父母因孩子不上学而一筹莫展,孩子则表现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我问道:“想象一下,如果今天晚上你们家里来了一个好心的仙女,她把孩子不去上学这个问题带走了,你们明天早上一起床,会看到一个孩子在做什么?”爸爸两眼放光:“那他早上不用再让我一遍遍地叫了,他自己会起床收拾好书包,可能还会洗个澡,吹吹头发……”妈妈则回答:“我没想那么多,我想他如果去上学,那前一天晚上就不会再熬夜打游戏了?”我继续追问:“在您看来他几点睡觉就可以不算作熬夜?是11点,还是12点?”妈妈迎合了一句,马上改口:“11点,不,越早越好,他如果真的要上学了,那他就不该打游戏。”我继续问妈妈:“继续想象一下,如果您的孩子今晚就不打游戏早早睡觉了,您会想‘我儿子终于要去上学了’,还是会想些别的?”妈妈没有回答,我看到她正在思考。这时候我看到爸爸在偷笑,我追问道:“您想到了什么?”爸爸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我们会想,这孩子今天这是怎么了?是不是哪根筋不对?太阳打西边出来了吗?”他说完,一家人全都笑了。妈妈补充道:“如果孩子早早地起来收拾书包,甚至学习,我也会想,今天他是不是吃错药了?我不会想我的孩子是不是要去上学了?那离我们太远了。”爸爸听了频频点头。
到此,这个家庭呈现出的状态一览无余,对于这个家庭而言,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是父母如何发现并确认孩子的改变,否则孩子哪怕有一点积极的变化都会被他们不经意间打压下去。很多孩子之所以在父母面前表现得一点动力都没有,就是因为他们感觉在父母眼里自己怎么做都不对,怎么做都得不到父母的认可。
奇迹提问和反事实思维的最大不同是,奇迹提问是在接受目前状态的同时,如果有变化,去看变化的点会从哪里开始,而反事实思维则是想象我们一定能做得更好,结果绝不是现在呈现出的这样。
我们再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一个人考试考砸了,他想象自己如果当初再努力一点,结果就不会这样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反事实思维。同样是考试考砸了,如果他是这样想的:“这次考试已经这样了,假如下次想实现逆袭,接下来要做什么?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儿是什么?”如果尝试这样做,我们会越来越接近当下的自己,那他的“如果”很可能会变成一个又一个具体的行动。人在每一次讨论“如果”时只有一个目的,找到一个具体到不能再具体的、可以让自己努力的点,具体到什么程度呢?最好让你连拒绝自己都不好意思。
人生有各种各样的可能性,我们有的时候需要在想象层面讨论一下“如果”,这样做的目的不是回避问题,而是在接受结果的同时寻找一个新的具体的起点。
作者树辉:实战派心理咨询师、树辉心理创办人
分享:
网站首页 | 国际新闻 | 山东新闻 | 财经新闻 | 体育新闻 | 社会新闻 | 科教新闻 | 生活新闻 | 娱乐新闻 | 音乐新闻 | 经济新闻 | 交通频道 | 广播资讯 | 乡村频道 | 影视频道 | 农科资讯 | 居家购物 | 齐鲁新闻 | 文艺广播 | 国内新闻

联系邮箱:sheng6665588@gmail.com

山东生活网
山东生活 主办 版权所有:山东生活新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