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艺广播 > 正文

齐河:围绕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23-05-13 19:39:31


齐河:围绕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5月12日,德州市召开“中国式现代化的德州实践”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专题新闻发布会第四场,齐河县委宣传部主持日常工作的副部长康伟出席发布会,介绍齐河县推行“文化先行官”项目的相关情况。
近年来,齐河县围绕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在全省率先推行“文化先行官”,深入挖掘放大地域文化特色,实现文化、文明、经济三元联动,走出一条“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激活场馆、群众受益”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齐河路径”。
“三来模式”破解“两少问题”
从“引进来”到“送下来”,着力解决了专业人才不足的问题。打破了政府自建自管的传统模式,利用社会资源提供活动策划与组织、场馆运营与管理、本土特色文化活动品牌打造等一揽子公共文化服务,盘活用足阵地资源,提升文化设施利用率,变“群众在哪里,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就延伸到哪里”,逐渐打通了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从“送下来”到“种下来”,着力解决了实践服务吸引力不够的问题。牢牢把握宣传文化思想工作方向,深入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实现资源集聚,推动电影、图书、表演、宣讲、人气向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集聚;实现人员集聚,通过集结专业辅导员、文化志愿者、中小学教师等组建志愿服务小分队,担当文化“辅导员”和文明实践“特派员”,深入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精准传递党的声音、对接群众需求;实现角色转换,组织有文艺特长和兴趣的群众参与活动创作和表演,通过“群众演群众看”的方式,用老百姓易于接受的“土话土语”,因地制宜地把精彩的表演、厚实的文化干货送到百姓家门口,引导群众自觉由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受益者转变为参与者。全县15个乡镇(街道)全面启动了“文化先行官”项目,并立足镇情民意分别建起了艺术团、合唱团、民乐团、民俗社、书画社、摄影社“三团三社”150余个,参与人数达3万人。
“文化三性”助力基层之治
发挥文化沁润性,构建新风良俗。打造“颐养之家”“善育之家”“和为贵”工作室等新时代文明实践“家庭星系”志愿服务品牌。聚焦“幼有善育”“老有颐养”“弱有众扶”,组织乡村文艺能人创作相声、小品等文艺节目55个。
发挥文化群众性,助推村民自治。充分发挥“文化先行官”群众身边“开心果”、心中“明白人”角色优势,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当好社情民意“联络员”、矛盾纠纷“调解员”。引导各村(社区)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建立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民调理事会等自治组织。
发挥文化的实践性,以精神文化固行。文化先行巩固文明实践。齐河县以“打造当地群众最爱去的宣传文化阵地”为目标,搭建起新时代文明实践会客厅、打造起黄河水岸新时代文明实践带、构建起“新时代文明实践号”流动阵地。在“文化先行官”的带领下,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志愿服务活动,引导群众集体向善向美向文明。
“文化两创”注入发展核力
践行文化“两创”,推动非遗活态传承。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梳理县级以上非遗项目60余个纳入“齐河手造”项目库,以市场化运作模式开发非遗资源,让虎头鞋、黑陶、扎刻、面塑等“老手艺”焕发“新生机”。聚力“山东手造”进景区、进高速公路服务区、进商超、进酒店,建设非遗工坊、非遗传承教育实践基地、非遗传习所等,带动就业2万余人。
践行文化“两创”,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加快整合黄河号子、绣球灯舞、一勾勾等30余种地域文化,定期举行黄河民俗表演、黄河物产展销等活动,全方位讲好“黄河故事”。发展手工艺坊、农耕文化等体验性、参与性文旅项目,实施具有黄河流域特色的康养小镇、文化村落、特色民俗等项目,打造黄河文化旅游带。组织文旅、农业、科技等领域成立专业志愿服务队,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联合社和农产品网络销售平台,推动农副产品“走上去”触网上线、“走出去”异地销售。
分享:
网站首页 | 国际新闻 | 山东新闻 | 财经新闻 | 体育新闻 | 社会新闻 | 科教新闻 | 生活新闻 | 娱乐新闻 | 音乐新闻 | 经济新闻 | 交通频道 | 广播资讯 | 乡村频道 | 影视频道 | 农科资讯 | 居家购物 | 齐鲁新闻 | 文艺广播 | 国内新闻

联系邮箱:sheng6665588@gmail.com

山东生活网
山东生活 主办 版权所有:山东生活新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