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艺广播 > 正文

威海文登:李龙王的传说有了新生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23-06-22 11:59:08


威海文登:李龙王的传说有了新生 

​​


山东是文化大省,素有“齐鲁之邦,礼仪之乡”之称。在特有地域文化的熏陶下,山东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民俗风情风格呈现多元化、多样化。近年来,山东坚持“两创”方针,推进文化繁荣兴盛,加大对非遗的保护,传统文化传承结出累累硕果。
即日起,将重磅推出《我在山东守民俗——16市民俗寻访》报道,围绕优秀传统文化,聚焦人和民俗之间的关系、守护民俗的故事,打造一系列精品网络视频,助力文化强省的建设。
这是一个从传说中诞生的民俗。
在中国的龙文化中,有一种龙的形象十分特别,它们缺少了一条尾巴。在民间,这种龙叫李龙王、李龙爷,也被人们称为“秃尾巴老李”。
相传,李龙王的故乡在威海文登区宋村镇山东村。威海文登自汉时便有龙文化的记载,明、清之际兴起李龙王的民间传说。2008年,“秃尾巴老李的传说”正式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每年农历三月初二,山东村的回龙山上都会举行盛大的山会,一直延续至今300余年,成为胶东地区重要的民俗节会。如今,依托古老传说,当地的传统民俗正逐渐焕发新生。
文登,矗立在抱龙河边的“抱龙女”雕像。
蒸饽饽、赶山会……
民俗背后的神秘“李龙王”
一进入农历三月,山东村就开始忙碌起来。
家家户户的蒸笼冒着热气,以枣点缀的花饽饽味道香甜,最大的有十斤重,专为祭拜龙母所用,小的有一斤二两,是人们最爱的美食。“三月初二是龙母的生日,大家都要带着花饽饽去回龙山上祭拜,这个日子和过年一样重要。”村民介绍。
刚出蒸笼的花饽饽。
村民口中的回龙山,是一座平顶孤山,山顶建有龙母坟。据传,每年农历三月初二龙母生日,李龙王都要回到山上看望母亲。除了准备花饽饽,有的村民家还会制做猪头、鸡、鱼等民俗“十大碗”上山祭祀,为龙母贺寿,向李龙王祈求风调雨顺、幸福安康。
祭祀龙王龙母的花饽饽。
李龙王是何方神圣?为何村民会对他如此虔诚尊敬?这要从一个传说故事讲起。
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秃尾巴老李传说”传承人房德平讲述,相传,有一天,回龙山下一个郭姓妇人到昌阳河中洗衣服,饮用河中之水怀孕,但三年没有生产,一天夜里雷雨交加,妇人终于生下了一条小龙。小龙天生会腾云驾雾,每天晚上都来喝奶。妇人丈夫姓李,对此很恼火,一天夜里挥起刀向小龙砍去,砍中了它的尾巴,小龙负痛飞走。故事中的小龙,便是李龙王。这便是“秃尾巴老李”的由来。李龙王母亲死后,葬于柘阳山。李龙王念母情深,将龙母坟又迁至回龙山上。此后每年农历三月初二龙母生日前后,人们都要在回龙山上举行盛大的山会,烧香许愿,乞求福泽。
据查证,历史上,回龙山会曾因战乱中断举办。2007年,为了传承好李龙王文化,山东村在三月初二龙母寿辰时举办了首届李龙文化山会。山会举办期间,舞龙舞狮等多种民俗节目开演,来自天南海北的信男信女齐聚回龙山上,热闹非凡。
2023第十四届李龙文化山会现场。图源文登发布。
是“神”也是“人”
李龙王是农耕文明的产物
关于李龙王的传说,如今已经形成多种版本,流传广泛。但据考证,文登的记载更早、更完整、更系统。有资料显示,清康熙本、雍正本、道光本、光绪本《文登县志》,以及清代文学家袁枚的《子不语》等古籍典志,对李龙王神话传说发源于文登的历史均有明确记载。
“李龙王是一个由古代劳动人们创作出来的神话人物,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原文登市史志办主任连疆介绍,文登有山有海的地域特点,使人们创作出“李龙王”独特的形象。他同时兼具“神”和“人”两种身份。一方面,他是农耕社会人们信仰的神,可以呼风唤雨,保佑五谷丰登。另一方面,他是农家子弟,孝顺父母,还曾被皇帝册封过。
原文登市史志办主任连疆。
公开资料显示,李龙王在人间确有“职务”在身。明朝时期,李龙王被孝宗皇帝授“巡按五湖四海九江八河之总龙王”之职;清朝乾隆皇帝封正李龙王为“五湖四海九江八河黑龙王”;道光皇帝又封“溥惠佑民”四字,将其列入国家祀典;慈禧太后每年六月初八派遣特使前往回龙山,为李龙王上供祝寿,封“九江王”。
从民间信仰发展到成为国家认定的祭祀对象,李龙王的传说流传愈来愈广。直至近日,尽管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已经对于天文气象有了了解,但在文登,李龙王仍是人们战胜自然灾害、追求安宁幸福的精神寄托,文登人就是怀着如此质朴的感情,把对于丰收的祈盼,以及对于仁孝道德的宣扬都集中在了他的身上。
先有李龙王后有黑龙江?
他是山东人“闯关东”的保护神
数百年来,随着人们活动轨迹的改变,李龙王逐渐“走”出了文登的乡村,“走”出了山东。尤其是在山东人“闯关东”时,人们又为传说添加了新的故事情节,传说也被赋予了更广泛、更深远的意义。
房德平。
房德平介绍,李龙王长大后跟随张天师学道,得到皇帝封正后,便四处巡视江河湖海,恪尽职守为民办事。
当时,在东北地区有一处白龙江,年年泛滥成灾,百姓苦不堪言。李龙王闻讯前来察看,发现江中有一条白蛟作祟,李龙王遂决定为百姓除去这一祸患。由于初到此地,水性不熟,而且缺少一条尾巴,李龙王战了三天三夜仍不见胜意,便托梦请求百姓前往助战。
按照李龙王的嘱托,百姓们担着饽饽和生石灰齐聚白龙江边,见到江水泛白时就投生石灰,烧杀白蛟。见到江水泛黑时,百姓们就投饽饽给李龙王吃。在百姓的大力帮助下,李龙王终于除掉了白蛟。从此,白龙江一带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沿江百姓都过上了好日子。
为纪念李龙王的功德,乡亲们遂将白龙江更名为黑龙江,并刻碑立石江边。这正是当地歌谣中唱的:“先有李龙王,后有黑龙江。”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但却反映出李龙王在东北地区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正是随着山东人闯关东开始的。
山东村村民表演“拉洋片”的道具,现存放于村史馆中。
连疆介绍,明末清初,受战乱灾荒影响,大量的山东人前往东北。关东虽然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口稀少,但当时山海关被封禁,人们只得乘船前往。路途凶险,人们需要一个保护神护佑,而在闯关东的山东人心目中,李龙王就是不二人选,他与其他的龙王或者神灵不同,他是生活在人们身边的龙,看得到人们生活的艰苦,也能保佑人们一路平安。因此,在当时,民间就流传着“有山东人才开船”的说法。
“李龙王是闯关东山东人心中的寄托,它既代表了对家乡的眷恋,也代表了仁、义、孝等齐鲁文化的传统。”连疆说。随着大量的山东人在东北扎根,李龙王文化也逐渐成为东北地区代表性的文化现象。如今,每年李龙文化山会举办之际,仍能看到许多东北人来到回龙山上祭祀。
龙母宴、艺术团、直播带货……
老传说有了新生
李龙文化蕴藏着地方传统文化的深厚根源,几百年来传承至今,逐渐又焕发出新的生机。
今年的4月21日,也就是农历三月初二,李龙文化山会盛大举办,与往届有些许不同,农产品的火爆销售成为此次山会的一大亮点。
山会现场,优质农产品和非遗文化展示区前,游客络绎不绝。为帮助村民销售农产品,宋村镇机关干部还组成直播小分队,对花饽饽产品现场直播销售。宋村镇党委副书记邵帅介绍,借助此次山会热度,宋村镇将继续深耕文旅资源,开展红色研学、生态采摘、农事体验等系列活动,进一步擦亮“历史风韵 文化宋村”文旅品牌。
在山东村广场上,“百米龙母盛宴”也正在举行。红烧肉、炸鱼等“八菜一汤”美食齐上桌,260余名老人席坐长宴两侧,边吃边聊。山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林乐清介绍,“70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龙母宴,让年轻人伺候着,老年人安心在这吃饭,为的就是传承李龙孝道文化。”
百米龙母盛宴。
为了传承弘扬李龙文化仁孝精神,展示秃尾巴李龙王的历史记载、相关神话故事等,回龙山李龙文化民俗园应运而生。山会期间,李龙文化民俗园免费开放,为大家呈现了文艺演出、传统游戏、印刷术木版画体验等特色活动。
此外,据林乐清介绍,每年山东村都会举行孝敬父母、助人为乐等模范人物评选。该村不仅用李龙文化的精髓——忠孝仁义营造风清气正的淳朴乡风,还组建了昌阳艺术团,将李龙王的故事传说,演变创作成了拉洋片等多种艺术作品对外输出,通过一年60多场的送戏下乡活动,感染了更多的人。
山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林乐清。
“春雷一声响连天,四海翻滚巨浪掀;李龙文化数代传,永记心中回龙山......”采访中,73岁的房德平唱起了拉洋片选段,这是由他写的《龙山传》改编而成。“我写了上部,我还有儿子、孙子,我希望他们创作出下部,将李龙文化继续传承下去。”
分享:
网站首页 | 国际新闻 | 山东新闻 | 财经新闻 | 体育新闻 | 社会新闻 | 科教新闻 | 生活新闻 | 娱乐新闻 | 音乐新闻 | 经济新闻 | 交通频道 | 广播资讯 | 乡村频道 | 影视频道 | 农科资讯 | 居家购物 | 齐鲁新闻 | 文艺广播 | 国内新闻

联系邮箱:sheng6665588@gmail.com

山东生活网
山东生活 主办 版权所有:山东生活新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