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艺广播 > 正文

以器载道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灌注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23-10-10 17:25:10


以器载道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灌注 



从“壶王三部曲”《壶王》《壶道》《壶殇》,到非虚构作品《布衣壶宗》《花非花》《做壶》,徐风被读者称为“最会写紫砂的中国作家”。如果说其早年的作品侧重于用文字“制壶”,近日由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包浆》则是用文字“品壶”。在这部暌违十年的小说新作中,他以古蜀镇紫砂收藏世家葛家三代的故事为主线,串联起自清末至今近一个世纪的江湖往事。
紫砂壶集中国传统文化“诗、书、画、印”为一体,不仅仅是器具,也追求艺术旨趣,这正是“紫砂收藏热”兴起的原因。书中“紫砂江湖”巧取豪夺、真假之争此起彼伏。而壶的背后是人,紫砂壶的“包浆”终归要落到人的“包浆”。小说中葛家印与叶云芝的知己之交、古希伯与冒小成的师生之谊、覃顺生与覃国禄的父子之情……时光沉淀后历久弥新的情感与信念能真正涵养人心。养壶人在壶的滋养下呈现出的精气神,也变成了包浆的一部分,这是“器物对世界的一种回馈,是器物和人之间耳鬓厮磨的深情”,作家如是说。
“包浆”是整部小说的题眼,也是中心主旨。包浆是做壶人与养壶人共同赋予紫砂陶艺的灵性,既是岁月沉淀显现的光泽,也是经历人生磨砺后达到的境界。徐风认为,“紫砂壶原只是喝水的器皿,文人介入后它才慢慢变成了艺术品,同时也变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时间长了,它也有了一个名字叫‘古玩’。收藏家在乎的是它的来路和出处,价值和潜力,而作为作家,看中的是留在器物上的人性和命运”。器以载道,舍“器”以存“道”,《包浆》写壶,更是写人,写传承至今优秀传统文化的生生不息与人格精神的源远流长。
徐风
“我的奶奶就是一个陶器窑老板的女儿,她也是窑厂的女儿。”徐风与故乡紫砂结缘深厚、气息相通,“当笔下的人物走到一起,故事就迫不及待地枝节横生,人与壶相遇,故事就鲜活,一旦上场就必定是活色生香。人物的才情、兴趣、人格、人品,他内心对器物的占有欲、收藏欲,都会毫无保留地暴露出来。”
《包浆》凝结了徐风多年来对紫砂文化、器物之道、世俗哲理的思考与探索。他自陈:“宜兴陶瓷博物馆橱窗里面的老壶,散发着历史的幽光和人性的光亮,没有这种传承,我们就没有可能回望历史,如果不回望历史,怎么能看清未来的道路呢。所以我写了这部《包浆》,器物上先辈的精神给予了后辈力量,最精彩的‘包浆’是人,而不是器物。”
分享:
网站首页 | 国际新闻 | 山东新闻 | 财经新闻 | 体育新闻 | 社会新闻 | 科教新闻 | 生活新闻 | 娱乐新闻 | 音乐新闻 | 经济新闻 | 交通频道 | 广播资讯 | 乡村频道 | 影视频道 | 农科资讯 | 居家购物 | 齐鲁新闻 | 文艺广播 | 国内新闻

联系邮箱:sheng6665588@gmail.com

山东生活网
山东生活 主办 版权所有:山东生活新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