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艺广播 > 正文

这个时代还需要哲学吗?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23-12-11 11:44:39


这个时代还需要哲学吗?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研究世界的一门学问,这种无法创造短期经济效益的学科在招生时经常遇冷,被打上“无用之学”的标签。哲学是否已经失去了价值?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度过。”哲学就是审视自我的一面镜子,帮助我们建立一套认知世界的思维系统与价值体系,给人开阔的眼光、聪明的头脑和智慧的生活态度。

《认识自我》

林晖 主编

泰山出版社

“复旦哲学讲堂”系列丛书之《认识自我》共有8篇文章,围绕着“认识自我”这一主题,从认识自我出发,阐述了自我同一性、我思与我在、自我与他人、物质与精神等哲学经典问题,给读者提供了一个与哲学对话、提升思辨能力的机会。

哲学的天然使命在于反思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把自己当成思考的对象,重新审视自己,认识自己,从根本上解决“我是谁”的难题。柏拉图提出经典的哲学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作为审视对象的“我”究竟指什么,王德峰教授在书中提到了两种“自己”:一是“小我”,附着世俗欲望,以身外之物来评定高低贵贱;二是剥离了社会身份、不为外界撼动的“大我”,“大我”才是哲学要认识的对象。认识“自我”,首先要放下“小我”,摒弃被物化的一切,保留本真。当我们从孩童长大成人,被动地接受了社会对人的异化,过度执着于自己的社会身份,把强于他人的优越感等同于幸福,坐在生活这趟特快车里,不知要去往何处,焦虑、忧郁、无措,已然失去了感受快乐的能力。哲学便是把自己放在思考的位置,透过层层包裹的社会关系外壳,找出深植内心的本我,不断地自我省察、自我修正,使内心变得更加充盈,面对俗世的种种也更加淡定从容。认识自我首要的便是摒弃物化,返璞归真,这并非要人去做一个远离尘世喧嚣、不问世事的隐士,而是希望由此能拥有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表象看透事物本质的能力。

古语有“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更深一层的认识是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寻求社会的真相。人是社会的一员,除却理解自身,哲学的另一个重要的价值就是审视个人与社会及其所处世界的关系。这就有对自我与他人、自我与集体的认识。在与他人交流时,能快速捕捉到他人的情绪波动,并给予恰当的情感反馈,是一个人共情能力的体现。徐英瑾教授在《自我与他人》一文中指出,人之所以能理解他人心灵状态是基于“模仿理论”和“关于理论的理论”。所谓“模仿”就是设身处地的角色调换,他人即自我,故能感同身受。后者是人获得了一种理论,故可以预测别人的行为。这两种理论并非零和博弈,而是相辅相成。借由此,他提出来提升“他心”认知能力的两种方法,即情景复原法和优秀小说阅读法,前者借助外在环境诱发相似的感受,后者以具备优秀共情能力的作家为媒介,通过阅读去感知他们笔下勾勒的虚构世界。

对于自我的反思也好,对他人、社会的认识也好,都需要有哲学的思维过程,这有别于来者不拒的全盘接纳,是一个辩证思考、批判性接受的过程。我们现处在一个前所未有、高速运行的互联网时代,我们一方面面临着多元化信息的全方位入侵,被动地接收各种必需和无用的知识;另一方面受大数据算法的桎梏,只关注自己感兴趣、能产生愉悦的信息。如何从良莠不齐的知识中分辨出有价值的部分,并将其转化为智慧,是这个时代对每一位思考者的新挑战。批判性思维是我们把握时代、正确认识时代的最成熟的思维方法。所谓批判性思维,是坚定自己的信念和行动,不盲目接受现成的观点,敢向现有的理论和知识质疑。当我们对自我、他人、社会的一类认识确定后,不能因一个反例、理论而轻易推翻所有的论证,应保持一种科学家的“厚脸皮”,大胆质疑、细心求证,必要时可以限定条件,尽量保持观点的合理性。但也不能走极端,批判性并非单纯地否定一切。当以审辨、思辨的形式,在质疑中提出合理的疑问。因此,一个完整的批判性思维要包含五个要素,即理性、怀疑、独立、责任、反思。不管我们面对何种变换,作出何种抉择,皆需保持无畏的勇气以及敢于负责的态度。

时代的发展还需要“无用”的哲学吗?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在哲学中反思自我,透视自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的本质,进而习得认识世界、贴近真相的思辨能力,指导我们的人生实践。黑格尔曾言:“无知者是最不自由的,因为他要面对的是一个完全黑暗的世界。”当我们俯首前行时,哲学以其科学的方法论,指引我们行动的脚步;当我们仰望星空时,哲学给我们启发,重审人生的使命与责任。正如《庄子·人间世》所言“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哲学以反思存在,引导我们更深层次地思考自然和人生。

 

分享:
网站首页 | 国际新闻 | 山东新闻 | 财经新闻 | 体育新闻 | 社会新闻 | 科教新闻 | 生活新闻 | 娱乐新闻 | 音乐新闻 | 经济新闻 | 交通频道 | 广播资讯 | 乡村频道 | 影视频道 | 农科资讯 | 居家购物 | 齐鲁新闻 | 文艺广播 | 国内新闻

联系邮箱:sheng6665588@gmail.com

山东生活网
山东生活 主办 版权所有:山东生活新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