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艺广播 > 正文

在文旅融合发展中守护文化遗产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23-12-30 15:46:26


在文旅融合发展中守护文化遗产 


近年来,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高度重视历史文脉传承,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一、活化历史文化街区,传承特色文化底蕴

王下乡,是地处昌江黎族自治县东南部的霸王岭腹地的最偏远山区的黎族乡镇。2018年,王下乡以黎族传统文化和考古文化内涵为起点,将王下乡的偏远宁静转化成稀缺的旅游元素,以建设“中国第一黎乡”为目标,创新把整个王下乡作为“黎花里”文旅项目来打造,以“深山藏王下,黎花三里寻,一步一里一风情”为主线,建设“黎花一里·诗里画里·三派村”“黎花二里·时光里·洪水村”“黎花三里·酒里歌里·浪论村”的美丽乡村。

王下乡·黎花里旅游体验活动

“黎花三里”根据不同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发展基础、文化底蕴等实际,每一里都凸显出了厚重的人文内涵、独特的黎族特色、绝美的生态景观。一是就地取景、就地取材,既不乱拆迁也不乱造景,而是选择把当地村民生活旅游化、村民生活场景景区化,保护好各村的原生态环境、原生态文化、原真的民风民俗。二是基于文化内核,陆续打造了具有浓厚黎族特色的精品民宿和农家乐,挖掘黎族特色菜品,提供优质食宿条件。三是挖掘差异化的体验式文旅项目,根据各村的不同情况,开展“篝火晚会”、“野趣露营”、热带雨林体验活动,开发可定制灯光秀项目等,展现黎族生产生活情景、演绎神奇黎族文化故事,让游客身临其境,在每一里都能体验到不一样的感触与独特景观。

“黎花里”文旅项目让乡村变舞台、村民变服务员、百姓变演员、田园变市集、特产变文创产品,活化了王下乡这个黎族乡镇,叫响了“中国第一黎乡”的品牌,以实践诠释了对黎族历史文化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二、保护利用历史建筑,留住人文历史记忆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而历史建筑是城市历史文化发展的有效载体,也是城市历史风貌特色的生动体现,是不可再生的宝贵历史文化资源。历史建筑保护是实现国家战略“文化自信”“历史自信”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昌江县积极做好历史建筑保护和利用工作,加大保护修缮力度,提升活化利用水平,让历史建筑历久弥新,焕发生机,守住了昌江的历史和文脉。

(一)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一是划定紫线。昌江县在组织编制我县国土空间规划、城区控制性规划等工作中,做好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文物保护单位等相关专项规划的衔接工作,划定各类保护对象的保护范围和必要的建设控制地带,对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给予规划保障。

二是数字化保护管理。通过全面排查全县境内历史建筑,确定历史建筑10宗,按照国家和省关于标志牌设立的要求,对历史建筑等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对象实行挂牌保护、数字化信息采集、测绘建档工作,并编入《海南省历史建筑图集》。与此同时,持续开展对历史建筑保护巡查,及时处置历史建筑保护方面的问题隐患,切实有效保护好历史建筑。

三是提升城乡建设品质。昌江县加强项目规划审查工作,指导城乡建设工程选址按规划实施,避让划定的各类保护对象的保护范围和必要的建设控制地带,做好建设项目报建文本审查,加强重点地段建设活动管控和建筑、雕塑设计引导,有效优化了划定的各类保护对象的空间范围和周边风貌,提升了各类保护对象的保护效果和环境效益。

(二)活化利用茅草船型屋助力黎族乡村振兴

坐落于昌江黎族自治县王下乡群山中的洪水村,离县城石碌镇约有60公里,王下乡洪水村誉为最后的黎族部落,素有“海南小西藏”之称。洪水村是“金字型屋”集中之地,这里有昌江黎族自治县保护较为完好、集中的黎族金字型茅草屋158间。黎族茅草屋冬暖夏凉,是当地黎族人民传统智慧的结晶,它属于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形似金字,故称“金字型屋”。黎族茅草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形似覆舟,故称船形屋。后来,干栏式建筑有所变化,从高架式船形屋变为落地式船形屋,从船形变为金字形,又从金字形泥墙土变为金字形木板墙板房。金字形茅草屋为人字顶或金字顶,已是黎族住宅演变的第三个阶段:以树干作为支架,竹干编墙,糊稻草泥抹墙,房顶再戴一顶编织细密的“草帽子”,能保证雨水顺流直下。洪水村的金字形茅草屋既保留古代黎族住宅的营造技艺,又融合了汉族传统的建筑艺术,是迄今海南保存最完整的金字形茅草屋部落,堪称黎族文化的活化石。

近年来,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响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昌江县明确“一山一湾一黎乡”的旅游发展规划以及打造“中国第一黎族”的旅游发展战略,对王下乡洪水村34间船型屋进行修缮及重建,其中修缮11间,重建23间。引进企业与村集体合作社共同打造“时光里”特色主题民宿,充分利用室内外空间呈现黎族千百年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将原黎族生活元素与现代科技的手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径,“金字型屋”和黎锦编织、酿酒工艺,醉人的黎族歌谣,吸引着大批“驴友”慕名而来。带动王下乡的劳动就业率以及当地村民经济收入。2021年洪水村被评为海南省四椰级乡村旅游点;2022年洪水村的俄力自然村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三、探索产业化发展,“非遗”保护走出新路径

(一)非遗黎锦亮相时装秀,跨界融合激活产业新思路

黎锦是蕴含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棉纺织染绣技艺的纺织品之一,被称为纺织业的“活化石”。昌江地区黎族创造了扎染与织造相结合的织锦工艺。2022年,昌江“黎锦织山海”主题时装秀在消博会闭幕秀中惊艳亮相,极大地扩大了黎锦在消博会的知名度及昌江的城市美誉度。2023年消博会时装周,昌江再一次将本地黎锦、黎陶、黎歌、牛皮凳等非遗文化元素、优美自然风光再次融入秀场,黎锦与现代元素的融合设计为传统手工艺品产业化发展带来了新思路,如今的黎锦已不仅仅是摆在博物馆里或者织女的家里了,可以走进更多人的日常生活。

与此同时,昌江借消博会时装周机遇,在现场还开展了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推介,让非遗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昌江再次在文旅IP上大放异彩。当前,随着文化和旅游行业加速复苏,昌江不断大力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深入挖掘黎锦文化内涵,探索昌江黎锦发展新路径,推动黎锦元素时尚化、品牌化、国际化。

(二)传承技艺现街头,传统文化进校园,民歌民舞上舞台,打造“山海黎乡”文化品牌

“黎族原始制陶技艺”是昌江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如今,这项古老的技艺在昌江焕发新颜。在昌江街头的绿化带中间,处处可见用来美化街景的陶器摆件。在石碌镇保突村,黎陶传习所新建落成,年轻一代的制陶人,正用他们的巧手将这项技艺发扬光大,石碌镇因此荣获2021-2023年度省级民间艺术之乡,2022年,石碌镇保突村入选“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名录”的非遗旅游村寨。

非遗传承志愿服务活动

不只是制陶,昌江在其他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对列入国家级、省级保护名录的项目建立保护机制。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黎族传统体育与游戏、黎族民间故事、黎族絣染技艺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昌江还建立了牙营村和水头村两个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传承基地。

同时,昌江对黎族传统文化进行普查、记录、录音、录像,建立资料库。特别是黎族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谚语、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风俗、传统技艺等传统文化进行较为详细的调查。编制完成《昌江黎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汇编》、《黎族原始制陶技艺》;结集出版昌江民间故事、谚语、音乐、歌谣等传统文化丛书。昌江还积极培养传承人,建设传承队伍;推动黎族传统文化进入校园,对黎族传统文化进行开发利用,组织传承人参加国家、省、县开展的传承展示活动等等。

近年来,昌江通过“三月三”、木棉花节等旅游节庆活动,充分展示昌江地方特色风采,黎族传统文化进入校园教育,民歌民舞搬上舞台,把黎族、苗族灿烂辉煌的文化展现给世人,昌江“山海黎乡”刮起“最炫民族风”,把昌江“山海黎乡”这一文化品牌推向全国、推向世界,促进了昌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挖掘昌江特色文化资源,文旅融合,打造“山海黎乡”特色旅游品牌

一是充分挖掘峻灵王文化内涵,将自然风光和丰厚的历史文化相结合发展旅游。峻灵王文化是昌江的一种传统文化。峻灵王是道教文化的产物,最初是昌化镇昌化岭上的一块石头,民间神化并受膜拜,逐渐发展成为富有海洋文化特色的汉族民间海神。昌江成立峻灵王文化研究会,充分挖掘峻灵王文化中所体现的劳动人民对自然规律的经验总结,以及对大自然的尊重、感恩和敬畏之心,这和当前提倡的生态文化有相似之处。每年3月15号,来自昌化镇周边村镇及省内各市县的群众自发聚集到峻灵明王庙祭祀峻灵王。祭祀活动已民间喜闻乐见的盛会,集信仰、商贸、旅游于一身,包括歌舞、游戏、竞技和体育活动,成为了传统文化大展示的舞台。峻灵王庙如今是昌江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以独具特色的文化形式,弘扬和传承了昌江民族文化,昌江已将峻灵王庙打造成为了集文化和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将自然风光和丰厚的历史文化相结合,进一步促进了昌江旅游业的发展。

叉河镇排岸村黎家恋歌

二是深入研究苏东坡昌化江遗踪,将东坡文化融入新型旅游产品。

昌江高度重视历史文化研究,邀请苏学研究专家参与研究确认苏东坡昌化江遗踪。苏东坡贬琼三年,在昌江——当年的昌化县,留下极其丰富、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千年苏学的重要研究基础,是当代社会发展、现代文明融合的重要历史财富,也是未来海南旅游文化消费面向国际市场形成独特品牌的重要条件。昌江县努力推进东坡文化融入当代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形成海南西部研学游的新型旅游产品,为自贸区、自贸港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近年来,昌江高度重视和发掘东坡文化、峻灵王文化等优秀历史文化资源,重视开发富有民族文化含量的旅游产品,增加旅游的文化含量,促进文化与旅游高度融合,整合昌江的各种优质资源,打造深受游客欢迎的“山海黎乡”特色旅游品牌,从而更好地在海南自贸区、自贸港建设中扛起昌江应有的担当,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四、做足考古文章,加强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利用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维系民族精神,是历史文化的有力物证。其中,考古遗址等不可移动文物有着弥补文字及其他历史文化纪录不足之处的重要作用。文物不仅是一个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近年来,昌江加强各类文物保护和利用,加强历史研究和传承,积极主动挖掘、传承、保护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昌江历史悠久,古称至来,后称昌化,为汉武帝开拓之疆域,自古以来就是海南岛西部的经济文化重镇之一。新石器时代遗址在昌江分布广泛,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七叉镇白石遗址、叉河镇叉河口遗址、乌烈镇乌烈村遗址、昌化镇棋子湾遗址等,对研究海南西部地区新石器文化聚落分布、区域类型、文化谱系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2012年,考古队在昌江县王下乡钱铁洞进行考古发掘时,出土了砍砸器、敲砸器、刮削器、石核等大量打制石器,被确定为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这一次考古发掘,将昌江古人类活动的历史延长到了2万年。在昌江七叉镇燕窝岭的信冲洞,考古队还发现了距今40万—60万年的巨猿牙齿化石,考古学家据此推测,60万年前,海南或许和大陆相连,从而为海南几十万年前的地质变迁提供了重要资料。同时,目前在海南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地点全部在昌江,一半以上的旧石器遗址也在昌江。

昌江黎族自治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到乌烈镇峨港村开展理论政策宣讲志愿服务活动

为此,昌江做足考古文章,加强文物挖掘、传承、保护,加强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及利用。在王下乡探索将钱铁洞旧石器遗址、五勤岭化石地点、皇帝洞厚重的考古文化与生态资源、黎族文化相结合,走出一条融合生态和文化的旅游之路,依托“王下乡·黎花里”项目打造了美丽乡村大炎村,建设了王下乡博物馆,打造考古遗址公园,复原海南远古人类生活,建黎族文化研究中心和科普基地,探讨黎族人起源,并按照“一村主题”的规划,就地取景、就地取材,既不乱拆迁也不乱造景,在村落间将黎族文化的美好场景串联起来,有效保护和弘扬了民族传统文化。

近年来,昌江下功夫挖掘和弘扬昌江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与内涵,尤其是体现民族的文化,重视开发富有民族文化含量的旅游产品,增加旅游的文化含量,促进文化与旅游高度融合,打造了深受游客欢迎的“山海黎乡”特色旅游品牌,形成了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的典型经验。

 

分享:
网站首页 | 国际新闻 | 山东新闻 | 财经新闻 | 体育新闻 | 社会新闻 | 科教新闻 | 生活新闻 | 娱乐新闻 | 音乐新闻 | 经济新闻 | 交通频道 | 广播资讯 | 乡村频道 | 影视频道 | 农科资讯 | 居家购物 | 齐鲁新闻 | 文艺广播 | 国内新闻

联系邮箱:sheng6665588@gmail.com

山东生活网
山东生活 主办 版权所有:山东生活新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