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艺广播 > 正文

《零食里的中国》:没有零食的童年不完整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24-01-13 18:14:35


《零食里的中国》:没有零食的童年不完整 

 

一代国学大师季羡林因为零食问题,曾给家人留下不好印象。那时季羡林刚回国,儿女还小,先生每次从外地回家时,因“从未给儿女带过零食”,被家人认为极其“小气”,虽然他也会带一些新奇的玩意儿或者书什么的。过去,零食对儿童的意义非凡,尤其在物资紧缺的年代更是如此。

当然,《零食里的中国》所描述的零食已经超出年龄的记忆。作者王金玲将自己吃过的零食分为22大类共116种,大多稀松平常,但有些也较为稀罕。这些零食既有王金玲小时候的美好记忆,也有些是作者因为工作等原因接触到的。作为一名零食吃货,王金玲的零食记忆库确实相当丰富,仅花生一项她就吃过嵊县小红毛、龙岩蒜味花生、台湾炭花生、鱼皮花生等,至于日常我们所见的原味花生、盐花生、五香花生等想必不在话下。

《零食里的中国:我的零食故事》

王金玲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什么是零食?顾名思义,是零碎的食物。所谓零碎,或意在携带方便。零食只是一种约定成俗的记忆,到底什么样的食物才算零食,确实很难界定,本书就将茶叶蛋、春卷、鸡蛋饼等地方小吃归入零食之列。这些过去不是零食,但现在一些零食铺子确实也卖这些东西。零食与主食的区别在于,零食不能当饭吃,只是闲暇时的消遣之物,通过美妙的味道刺激味蕾。主食则承担着为身体机能输送主要能量的重任。正所谓,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印象中,过去家庭条件有限,大人为了满足小孩嘴馋的欲望,于是千方百计弄出一些讨人喜欢的美味食物。在笔者小时候的零食记忆库里,样品同样非常丰富,如瓜子、花生、炸果、红薯干、米糖等,无一例外来自家庭耕种收获和母亲的手工制作。现在的小孩零食异常丰富,特别是在城镇家庭。尽管如此,大多数小孩的零食记忆里有一样可能无法磨灭,那便是辣条——对许多小孩来说,书包里藏几包辣条再正常不过。

零食折射社会的发展变迁。零食大多易于存放,这是相较于一般熟食而言。过去零食只是逢年过节的简单点缀,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零食已经去掉了节日的光环,成为人们的日常消遣。零食也不再是小孩的独享,成年人吃零食早就司空见惯。零食的进步特征还体现在其制作工艺的推陈出新。王金玲谈到,嘉兴一带喜欢用绍兴黄酒腌制醉鱼干。一开始家里没有冰箱,不能存放太久,做好了就得吃,吃完了就只能咽咽口水回味。后来冰箱普及,零食记忆时间得以延长。再后来有了真空包装,保存时间更长,携带更方便,吃零食成为日常。

零食是一种情感的纽带。王金玲指出,许多人有过与他人分享零食的经历,分享其实也是一个人际交往的过程。“零食原本是一种物质存在,而当它人为地与某些人、某些事、某些物质等相关联”,进而由此引发一系列的交流故事时,“这一物质存在也就实现了人文化”。从这层意义上讲,零食不再仅仅是一种刺激味蕾的载体,还蕴含着人际交流的情感,以及时代的某些记忆。今天,我们在回忆零食时,即使味道已经淡忘,但围绕零食的那些人、那些事却总是恍若昨天。

同许多人的记忆一样,王金玲笔下的许多零食来自童年的记忆。那时,家家户户多多少少会做一些手工零食,条件好点的,过年还会买些糖果之类的。这也是为什么季羡林的子女对父亲从不带零食回家的记忆如此深刻的原因。

当然,零食留下的并不只有美好,除了日常我们所关注的饮食制作卫生安全外,零食大都含糖量、含热量较高,过多地摄入零食,意味我们的身体机能从小便超负荷运转,或给身体健康带来沉重压力。不过,并不能因此而否认零食的意义。毕竟在许多人眼里,一个没有零食的童年是不完整的。

 

分享:
网站首页 | 国际新闻 | 山东新闻 | 财经新闻 | 体育新闻 | 社会新闻 | 科教新闻 | 生活新闻 | 娱乐新闻 | 音乐新闻 | 经济新闻 | 交通频道 | 广播资讯 | 乡村频道 | 影视频道 | 农科资讯 | 居家购物 | 齐鲁新闻 | 文艺广播 | 国内新闻

联系邮箱:sheng6665588@gmail.com

山东生活网
山东生活 主办 版权所有:山东生活新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