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艺广播 > 正文

临清丝织品:鼎盛运河五百年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24-02-08 15:16:38


临清丝织品:鼎盛运河五百年 

 

山东历来有桑麻纺绩的传统,先秦时期就有“衣冠带衣履天下”之称,两汉时临淄、定陶、亢父(今济宁)是有名的丝织业中心。唐宋时期,青州所产的仙纹绫、兖州的镜花绫是“齐纨鲁缟”中的精品。

明清时期,自会通河开通后,临清丝织业应运而兴,逐渐成为山东丝织业的又一个重要产地,其中临清哈达久负盛名,“多贩京师,远销西藏诸处”。

明初,朝廷颁布农桑征课之令,强令农户栽桑纳捐,使丝纺业成为山东农家一项重要的手工副业,兖州、东昌二府及德州丝织业获得长足发展。特别是到明代中期以后,随着“一条鞭法”的实行,山东各州县的赋税丝绢开始折银交纳,桑蚕丝织逐渐摆脱了赋役制度的束缚,开始向商品性生产转化。

在地域分布上,丝纺向自然条件、技术条件较好的州县集中。山东运河沿岸城镇由于土地平阔、气候适合,逐渐成为山东纺织品的又一个重要产地。

明代嘉靖年间,这一区域的丝织生产已十分普遍且多有精品,嘉靖年间《山东通志》记载:“兖州府名产镜花绫、双距绫,东昌府出产光绫,兖州府治滋阳县是鲁王府所在地,服食器用颇尚鲜华,刺绣女工自王宫富室皆竟为之,所产多为精品,他邑不及也。”

明清时期,山东运河沿岸城镇丝织业发展最为突出的是临清。明代以前,临清的丝织业名不见经传,更不会生产高档丝织品。自会通河开通后,临清交通条件得天独厚,南来北往的客商不仅收购临清所产的布帛丝绢,更重要的是,他们从丝织业高度发达的江南带来了精美的产品和精湛的技艺,这打开了临清人的眼界。于是临清丝织业应运而兴、渐趋发达,据过去的老人说,清初,临清人偏安一隅,安心种桑、养蚕、抽丝,发展丝织业,现今临清还有一个村庄叫“桑树园”。

据史料记载,明代临清城内的机房可达百余家,专门经销丝织品的商号数十家。据《临清州志》记载:“机房在临清威武门内东北隅及永清门外南坊、柴市、卫河西、绥远门内,軪轧之声行路皆闻;邢家园亦有数十家;文庙后亦多,其散于各街巷者隐约可见。”

那时,临清丝织业的原料有三处来源,一是山东省内,称东丝,用于织绫绸等;二是湖丝,也称南丝,由江南杭州、嘉兴、湖州一带贩运而来,专织帕幔;三是河南而来,也称西丝,用以织带子。

临清的丝织品种类繁多,主要产品有手帕、汗巾、帕幔、丝布、丝线、帛货等,在当时的北方已堪称佳品,并在北方各省行销甚广,“远近人多用之”。北到京师,南至河南、开封,不少地方都有专门经销临清丝织品的店铺,与南京、苏杭的罗缎铺、山西的潞绸铺、帕幔铺比肩而争。

明代,临清丝织品中以帕幔最为精美,堪称一流佳品。明万历年间《东昌府志》记载:“临清工组织,帕幔备极绮丽。”

到了清代,临清丝织品中尤以帛货为佼佼者,帛货即哈达,是一种幅面不同、图案各异、长短不一的带状丝织品,轻薄飘逸,是蒙古族、藏族人作为礼仪用的丝织品,需求量很大。

乾隆十四年的《临清州志》就有关于哈达的记载,讲述了临清哈达的制作工艺和种类,其中佛像哈达提花织就、形态逼真,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织成后贩卖到京城帛货店,还有贩卖到青海、西藏的。这足以证明,乾隆前期临清的哈达织造已有相当规模。

明末清初,临清丝织业就已成为“日进斗金”的大作坊行业之一。

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在其主编的《中国史纲要》中写到,临清哈达生产“始于明,兴盛于清康乾时期”,也就是说有五百多年历史。乾隆五十年的《临清直隶州志》则称,哈达“多贩京师,远销西藏诸处”。

清道光二十年,临清哈达已销往印度、尼泊尔、伊朗等国家。据《临清县志》记载,当时临清“全境机房七百余,浆坊七八处,收庄十余家,织工五千人。其织机有大小之别,出品有净货、浆货之分。净货为佛像、佛字、丈哈达、八宝、通面等,浆货为浇花、浆本、丈绢等,织成走京聚帛货店。”这是临清哈达生产的鼎盛时期。

关于哈达在临清的织做,传说临清西门里有一个吴的织工,他曾装扮成聋哑人到苏州姚家作坊学艺10年,老板见他为人老实肯干、卖命工作,将手艺传给了他。后来,他又两次下江南,专门学习哈达织造技术,最后功成名就。

哈达与帕幔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产品,哈达在临清落户之前,这里的绢帕生产就有一定规模了。关于临清帕幔的记载,可以从明清小说和元杂剧中找到。

凌濛初先生《拍案惊奇》卷十二《陶家翁大雨留宾》《蒋震卿片言得妇》中就有这方面的描写:“走到前面把眼一看,吃了一惊,谁知不是昨日同行的两个客人,倒是两个女子。一个头扎临清帕,身穿青绸衫,且是生的美丽;一个散挽头髻,身穿青布袄,是个丫鬟打扮。”

《拍案惊奇》说的是,在浙江诸暨,一个普通的市井人物“把眼一看”,便认出一个女子头扎的是临清帕,这也说明了临清的丝织品在当时已经蜚声大江南北。

于谦是明英宗时期的著名廉吏。当时盛行着一种非常腐朽的贿赂官吏的风气,许多人进京面君也要送上厚礼。有人劝于谦也这样做,于是于谦写下了为后世传诵的《入京》一诗:“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这既是一首对贿赂之风进行批判的诗,也是一首表明自己志向的诗,于谦表明自己坚决不与贿赂之风同流合污。不过,从这首诗中也可以看出,当时丝织品的价格是非常昂贵的。

运河边上的临清舍利宝塔

中国的桑蚕生产,已经有四五千年的历史。早在汉代,黄河冲积平原就是重要的桑蚕产地。到元明时期,山东、河北、河南就有许多大面积的桑园,直到今天,名字叫“桑园”“桑树园”的村子还不胜枚举。

除了临清,武城、夏津、馆陶等县,也是重要的桑蚕生产地。许多地方至今还流传着与桑蚕生产有关的故事,武城县的人就喜欢讲述《桑园会》的故事。夏津县的后屯乡因为有一片上千亩一千多年树龄的桑树园,被国家列为中国特色小镇。这些地方,当年都是为临清绢帕生产提供原料的基地。

由于丝绸和纺织业迅猛发展,哈达成为临清的特产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一份关于明代哈达采购资料里说,一个藏族商人,听说苏州生产哈达,就跋山涉水到了苏州,但是他未能如愿以偿。这个商人揣着一腔郁闷,沿大运河乘船北上,到了临清,看到这里的哈达不仅质地优良,而且花色、品种很有特点,于是,他把临清作为采购哈达的基地。之后,临清哈达生产规模越来越多越大,以至于临清成为哈达生产的重要基地。

数百年来,独步海内外的临清哈达久负盛名,尤以丝织图案哈达为国内所仅有,历来为蒙古族、藏族等兄弟民族所推崇。

1980年,临清成立了专门生产哈达的工艺丝织厂,成为国家唯一的定点生产厂家。至今临清仍然保留其传统的丝织品制作工艺,每年仍有小批量的哈达生产。

 

分享:
网站首页 | 国际新闻 | 山东新闻 | 财经新闻 | 体育新闻 | 社会新闻 | 科教新闻 | 生活新闻 | 娱乐新闻 | 音乐新闻 | 经济新闻 | 交通频道 | 广播资讯 | 乡村频道 | 影视频道 | 农科资讯 | 居家购物 | 齐鲁新闻 | 文艺广播 | 国内新闻

联系邮箱:sheng6665588@gmail.com

山东生活网
山东生活 主办 版权所有:山东生活新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