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乡村频道 > 正文

让庄稼地里的农民百姓称心如意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23-06-01 14:54:56


让庄稼地里的农民百姓称心如意 

​​

学习时代榜样,汲取奋进力量。为推进“六个新聊城”建设,凝聚精神力量,近期,聊城市委宣传部在全市开展了“最美系列记者见面会”活动。5月30日,第一期记者见面会举行,4位“水城最美科技工作者”在现场讲述了自己的工作故事,分享了自己的工作感悟。
王金辉出身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自幼跟随父母到地里劳作,割麦子、掰玉米、打农药、撒化肥,样样都能干得像模像样,很多邻居都赞不绝口。但是那时候,收成却总是不尽如意。
有一年的夏天,连续下了五六天的雨,地里的棉花东倒西歪,水淹没了脚脖子,泥泞地里走起来,深一脚、浅一脚,“想把它扶起来、立正了,可是挖了泥堆在棉花根上,手松开,棉花就接着歪倒了。”王金辉回忆说,在这种天公不作美的情况下,王金辉的母亲在村里的小卖部赊了一袋化肥,母女两人用地排车拉到地里,然后一颗颗给棉花施上。“那整整一个下午,母亲和我都很沉闷,基本没有说话,最后那块地的棉花也是收成很差”。
后来,王金辉的家里定了两份科技期刊,父亲和母亲经常翻看,慢慢地家里开始种植蔬果,先后种过香椿、洋葱、洋蒜、西瓜、苹果等,但令她印象最深的,是种芥菜疙瘩。“记得那是一个下午,我和父亲站在家北的地头上,看着绿油油的菜地,那疙瘩长得是真好啊,油亮的疙瘩从地里拱出来,大的有两个拳头那么大,我对父亲说:‘这疙瘩能吃了呢,估计炒炒吃挺好’,父亲说:‘还能再长几天,估计能卖个好价钱’”,父女俩站在地头,想象着即将迎来的丰收,最后愣是没舍得拔一颗芥菜吃。可是,事与愿违,收获后的芥菜疙瘩没能卖上好价钱,期盼化为泡影,最后冬天过去了,春天来了,那些疙瘩都烂在了地里。
庄稼地是庄稼人的命根子,看着汗水涔涔的母亲,怅然失意的父亲,王金辉便在心里打定了主意,要为老百姓做点事,不能让他们受苦受累再伤心。1995年高考填报志愿时,她毅然填报了山东农业大学,下定决心,要学农业、干农业,为农民、为农村服务。
工作以后,王金辉一直把农业强、农民富当作自己人生的追求目标。为更好推动聊城产业发展,提高农产品知名度,增加农产品附加值,2009年,她根据市场上有机食品鱼目混珠、无公害农产品档次较低的现状,提出主攻绿色食品的品牌农业发展思路,并积极参与绿色农产品之都的创建。2013年11月中旬,聊城市首次邀请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专家来聊现场办公,专题对聊城市新申报的绿色食品进行现场评审,50多个企业的100多个产品顺利通过评审。通过“三品一标”的认证监管工作,聊城市涌现出了莘县香瓜、冠县鸭梨、阳谷朝天椒、许营西瓜等知名品牌农产品,并成功打入北京、上海等商超,也吸引了大批经销商来聊城采购。
聊城市农产品档次和价格大幅度提升,着着实实让百姓增加了收入,并且吸引了一大批大学生、创业成功者从城里返回农村从事农业生产,让农业成为了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了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了幸福的家园。在这过程中,王金辉也深深感到,自身价值和人生理想在为群众服务中得到了展现。
王金辉,聊城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一名高级农艺师。2020年,被授予聊城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多年来,紧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驱动力”的科技精神,立足一线,坚守岗位,为农业技术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曾获得省农牧渔业丰收合作奖、中华农业科技一等奖、省科技金桥一等奖等成果奖励10余项,制定地方标准7项,技术专利7项,自主撰写发表论文20余篇。
分享:
网站首页 | 国际新闻 | 山东新闻 | 财经新闻 | 体育新闻 | 社会新闻 | 科教新闻 | 生活新闻 | 娱乐新闻 | 音乐新闻 | 经济新闻 | 交通频道 | 广播资讯 | 乡村频道 | 影视频道 | 农科资讯 | 居家购物 | 齐鲁新闻 | 文艺广播 | 国内新闻

联系邮箱:sheng6665588@gmail.com

山东生活网
山东生活 主办 版权所有:山东生活新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