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乡村频道 > 正文

散落在村头路边的国之珍宝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23-10-20 15:22:34


散落在村头路边的国之珍宝 
 

黄河流域是华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及至唐宋特别明清时期,聚集了许多财富的族群开端筑物兴城,这在黄河中游陕晋峡谷两头的黄土高原、吕梁太行山脉地带尤为明显。且不说九曲黄河第一镇碛口,传说中的鲤鱼跳龙门之龙门,秦朝丞相吕不韦编撰《吕氏春秋》中“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的孟门,均已是黄河重镇,富贾聚集。更有散居在深山沟壑中的巨细村落,它们或远离黄河,却与黄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络,或是古代要塞,因军屯而盛,日隆月异,成为财富聚集地。人们高枕无忧,寻求庇佑,在村子筑起各种庙宇,与坚固的古民居一同成为留存在村里的主要修建物。众多文化遗产,如合浦还珠的中国四台甫砚之一澄泥砚,就是在新绛县光村失传数百年而重生。生长在陕西省韩城市柳枝村的大红袍花椒,被称为“椒中之王”……徜徉此间,心旷神怡,乃知泱泱华夏每一寸土地都是藏珍纳宝之沃野。

光村三绝,民居、雕塑、澄泥砚

新绛县地处山西运城市,距离黄河岸边将满百里,是古绛州州府所在地,全县共有各类文化奇迹600多处,全国要点文物维护单位16处。其间闻名的福胜寺坐落在绛州城北20公里泽掌镇的光村,一个因发光而得名的村子。光村有三绝,民居、雕塑、澄泥砚,精华部分则集中在村北头的第五批全国要点文物维护单位福胜寺。一个村子,能保存一处国保单位,很是稀有,难能可贵。

福胜寺凹凸层叠,始建于宋初,元、明、清都有修葺,规划壮观,蔚然成器,是保存较为完好的古修建群。寺有山门、天王殿、弥陀殿、左右配殿、厢房等修建,其间修造于元代的悬雕渡海观音等雕塑集体,艺术价值极高,被文物专家奉为“中国最美的菩萨”,当选《中国美术全集·雕塑卷》。后殿二层的三佛洞内有三世佛释迦、药师、弥陀三尊元代塑像,造型精巧,可谓古代雕塑一绝。

光村在历史上有四咱们,蔺家为春秋战国时期名相蔺相如后裔,诗书传家,文脉不及。四咱们多兴盛在明末清初,晋商崛起,光村各咱们纷建深宅大院,构成黄河岸边古民居群落,至今大部分修建完好。最负盛名的是赵家大院,共有十八座连体修建,占地2700平方米,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巨细十八个宅院一线建起,凡墙接处皆互相咬合,绝无笔直接缝,天衣无缝。每个宅院无论几间房屋,都是一根通檩条,房顶坚固。各院内门互通,砖木结构,雕梁画栋,尤以花雕门扇精湛,眼花缭乱,令人慨叹不及。

地上文物看山西,说晋省文物多,维护好,在光村即有明证。村里有一处建于宋明时期规划很大的庙宇,想不到的是其产权所属在孙姓个人名下。在最近的一次修缮维护中,文管部分与产权人签订合同,文管担任整修维护,产权人担任日常关照。咱们要去观赏时,村委担任人把老孙喊来开门。不知道如此办理方式的要点文保单位尚有多少,是不是还有更加科学、合理的办理手法。这也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从修建物的维护看,孙家还算尽责,但限于财力、精力,总有力不从心的误差,如果协商达到更加完善的文管意向,公私合力,当是文物维护之福音。

如果说福胜寺和民居是光村前辈们留给子孙后代的精力寄予,那么失传多年又在光村得以复兴的中国四台甫砚之一的澄泥砚,可谓奇迹。

历史上澄泥砚流传甚广,四台甫砚中的端砚、歙砚、洮砚采用优等天然石制造而成,唯澄泥砚是用江河湖泊堆积淤泥烧制而成的陶砚。澄泥砚孕于汉代,兴盛于唐宋,明代达到炉火纯青,是得名最早的砚台。跟着石质砚广泛应用,澄泥砚受到冲击,渐被文人墨客冷落,致使市场萎缩,制造工艺于明末清初一度失传,中止时间长达300余年。清代皇帝乾隆喜爱收藏砚台,其间14方为精巧的澄泥砚。多年前,一方“乾隆御用”御题诗澄泥伏虎砚及紫檀盖盒,在保利拍卖会上以1400万元成交价打破了砚台拍卖纪录。制造澄泥砚的区域非常多,绛州最为盛名。绛州澄泥砚是使用汾河湾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挑选堆积淤泥,经澄泥采样、弄清过滤、检测陈旧、造型设计、定时阴干、制坯、雕琢、精密砂磨、入窑煅烧、精密水磨、制品包装等几十道工序,历时一年制出制品。产量稀少,价值很高。

光村境内的汾河澄泥绵软细腻,1986年,光村的蔺永茂、蔺涛父子开端着手探寻澄泥砚的制造工艺,依照传统的制砚工序进行实验,十几年坚持不懈,一遍遍成型烧制,一次次毁掉重来,总算在1997年制造完成质量相对安稳的澄泥砚,并被核准”绛州“商标。

一方泥砚绘墨间山水,两代传承颂永存匠心。绛州澄泥砚研究中心设在光村,很具规划,张迎利是一位生长于此的制砚高手,她说自己除了烧制进程还不能熟练掌握,其他作业都可担任。张迎利对蔺家父子康复失传300年的澄泥砚非常敬佩,她说没有超强的意志是无法完成这项作业的。咱们在研究中心看到堆放了许多澄泥砚,张迎利说这是次品,问她能捡一块带走吗,她答,不行,从这里出去的每一块澄泥砚都必须完美无缺,这是光村人心迹相续的本分。

户有家训,柳枝村人把文脉镌刻在日子里

柳枝村坐落史圣司马迁故里——陕西省韩城市北9公里处,依山而建,是闻名的大红袍花椒主要原产地。相传汉代即有寓居人家,可断村龄当始于南宋绍兴十六年,距今870多年。村名的来历颇有诗意,明朝成化年间,村北竹林寺有一棵枯死的柳树春发新芽,不久全树复生,特别向南生长的一枝极端茂盛,正南方恰是本村,乡民视为老天护佑,大树底下好乘凉,于是改村名柳枝村。

柳枝村地处渭北旱塬,史上十年九旱,先民们使用这里的交通便当条件,顽强与恶劣的天气、地理环境展开反抗,他们重农、兴商,艰苦卓绝,终将家园建设成物阜民康、宜居宜业的殷实村庄。村里现存古修建20多处,较为完好的关帝庙修建群,是陕西省要点文物维护单位。最为显眼的“望春楼”,是村中最高修建,蔚为大观,登斯楼也,远见黄河滔滔不绝,近听邻舍鸡鸣狗叫,焰火缭绕,一派安居好光景。村西长700米的“永宁寨”尚有残存,部分乡民甚至保存了曩昔寓居的窑洞,修旧如初,既是对前辈生活方式的一种纪念,天热了还能够到窑洞纳凉。

走进柳枝村,古修建散落街道两头,风貌犹存。每家大门上方牌子门额,彰显柳枝村深厚的文化底蕴。牌子上以四字居多,进村即可见的木牌坊为木质结构,大额枋与小额枋之间两头牌子分别书刻“经纬天地”“浩然凌气”。木牌坊立在村口,作为引领柳枝村的村训,充溢树人树仁之气候。望春楼的门匾则分别书写“紫气东来”“尚宁干止”。即使普通人家的宅院,所书门匾字迹亦苍劲有力,不是随意一写了之,内容清新自然,如“履泰升恒”“卜云其吉”“读书第”“日新第”“耕读第”“慎和兴”……一些近年新建的宅第,门匾词语也是相当丰富多彩,像“今胜昔”“诗礼传家”“光裕第”,不失传统,又浸透现代人的思想寻求。

柳枝村人把这些刻在门匾上的字句称之为家训,其实更是他们出门进门都能仰头可见的福祉所愿,表现了慎行追远、正路为人的精力风貌。

在渭北区域,相似柳枝村这样把家训写到门匾之上的实例许多。光村就有许多,比如“衍三多”“履中”“瑞临”“忠恕”“谨记”“安厥止”,古意甚浓。距离柳枝村10公里的党家村,把家训以传统对联的形式,刻在大门两头的青砖、石碑上,随时随地都能让人们看到。这些家训以积德行善、读书耕读、诗礼传家为主要内容,读来朗朗上口,具有深入的哲理。“顺情须顺理,积德胜积财”“富时不俭贫时悔,见时不学用时悔,醉后失言醒时悔,健不保养病时悔”,宛如老一辈在耳边谆谆教诲,入心入脑,为人们知道生活本质,提供了一个高远清净的视角。

在柳枝村,恰巧走过一户从山东巨野移居至此的人家,传闻咱们来自家园,赶忙让进院里,找了凳子坐下,沏上一壶茶,热火朝天地聊了起来。白叟姓高,年近八十,把自己家收拾得干净利索,房子虽是新建,却也坚持了当地四合宅院的大致风格。宅院的上方用坚固的透明资料罩住,这也是柳枝村常见的一种居家方式。柳枝村有栽培大红袍花椒的历史,现在村上的山地和塬地90%以上都种花椒,构成花椒出产经济林,成为乡民经济收入的重要部分。老练的鲜花椒采摘之后需要晾晒,此进程对周边环境要求很高。毕竟柳枝村地处黄土高原,风大沙多,一旦沙尘进入花椒壳内,再清洗干净就难了。把宅院罩起来,防沙防尘,不怕阴天下雨。白叟抓了一把,浓香的花椒味扑鼻而来。想买一些带回山东,此时不是花椒老练季,围拢过来的几位白叟帮着联络种花椒大户,好不容易凑了几包。发现一个风趣的事,村里白叟喝的基本都是产自湖南、云南一带的砖茶,几个年轻人到村里的小卖部淘宝,居然缺货,这证明柳枝村曾是茶马古道北去俄罗斯进而到欧洲的通道,喝砖茶习俗至少200年。

已近正午,白叟把刚煮好的鲜棒子给咱们吃,邻居送来房前屋后种的西红柿、黄瓜,小宅院里欢声笑语。临别,咱们合影留念,将一份牵挂与祝福定格在了这个夸姣的日子——2023年7月16日。

 

分享:
网站首页 | 国际新闻 | 山东新闻 | 财经新闻 | 体育新闻 | 社会新闻 | 科教新闻 | 生活新闻 | 娱乐新闻 | 音乐新闻 | 经济新闻 | 交通频道 | 广播资讯 | 乡村频道 | 影视频道 | 农科资讯 | 居家购物 | 齐鲁新闻 | 文艺广播 | 国内新闻

联系邮箱:sheng6665588@gmail.com

山东生活网
山东生活 主办 版权所有:山东生活新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