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乡村频道 > 正文

蹲点|一位“85后”村支书的心事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24-02-08 10:03:57


蹲点|一位“85后”村支书的心事 

 

进入腊月后,刘凯就一直琢磨着一件事儿。

刘凯是济南市历城区荷花路街道朱家庄村支书、村委会主任,“85后”。村里人都说,刘书记“脑子灵光”“思路快”。这不,快过年了,刘凯又开始琢磨了:今年村集体的收益不错,他想给村里的老年人置办点儿年货。

实话讲,年货不如钱实在。但是,发多少?给谁发?咋发?刘凯有了心事。

过节费

腊月初四一早,刘凯急急火火地来到了村委会的会议室。前一天晚上,他召集了村两委成员一早商量事儿。初四正好是个礼拜天,但村里不论这个,只要有事儿,骑上电动车就来。

“刘书记,啥事儿这么急?”村支部委员孙效奇一边走进会议室,一边缩了缩衣领,狠狠跺了跺脚。外面太冷了。

“大家说说,这个春节给咱村里老人发点过节费咋样?”刘凯开门见山。

村委委员苏保贵没反应过来,村里倒是月月都给老人发老人费,一个月25元,一年下来是300块钱。但是过节费这个词儿还挺新鲜。

“好事儿啊。”苏保贵愣神儿的功夫,听见孙效奇说,“咱村里去年有集体收入,发展得也还行,让村里人享享福利,这不是个好事儿吗!”

孙效奇说得不错。这些年,朱家庄村一直布局村集体产业发展,以村集体的名义成立了人力资源公司、菌种厂,村里还有个对外出租的足球场。大大小小的产业,加上租赁土地和征地的费用,算下来,去年村集体收入有300多万。

“是个好事儿。”45岁的支部委员刘学节发话了。要数和村里的老年人打交道,他说第一,村里没人说第二。为啥?他是村里的会计,每个月发老人费这活儿,就是他管的。常和老人们打交道,刘学节知道的也多,谁家老人有个头疼脑热的,家长里短的事儿他都知道些。

刘学节明白,村里有些老人过得挺艰难。“就说咱村东头老李家吧,”刘学节顿了顿,“家里有老人有孩子的,壮劳力就一个老爷子,日子过得难啊。”他说,过年了,能提高提高老人的待遇,肯定是个好事儿。

苏保贵点了点头。今年60岁的苏保贵更知道上了年纪的不容易,尤其养家糊口的担子,要是落在老爷子头上,就更难了。“我支持。”

两委班子都赞成,这事儿能办。但是,问题又来了,“既然大家都支持,发多少合适?”刘凯看着众人。

“其他村给老人补贴的,一年算下来有三五百的,有一千的。”有人说,之前村里就去问过。“加上现在一年的300块老人费,一共600或800块钱咋样?”刘凯问,这样过节费就是300或500块。

“发500吧,过年了。”“嗯,得让大家也过个好年。”

500块钱的过节费定了。发给谁?大家伙儿一商量,还是和发老人费的人群一样,65周岁及以上的老人。

朱家庄村常驻1725人,其中65周岁以上老人280人。“正好14万。”会计刘学节算了算。

这事儿定了。

领钱

通知是腊月初四中午下的。

71岁的李绍兰在家里,被儿子喊过去,“娘,能领过节费了!”啥过节费?李绍兰没听明白,儿子干脆把群里的通知给老娘念出来。

“明天下午两点,请截止到阳历2023年12月31日满65周岁-72周岁的老年人,到村委会南会议室领取老年人过节费,每人500元,72岁以上的老人请周四和周五到村委会大厅领取。”

“啥意思?”李绍兰看了看儿子,还是8岁的小孙女“抢答”,“奶奶,明天你就能去领钱啦!500块钱呢!”

李绍兰明白了,“大队”又给发钱了。李绍兰家里挺难:儿媳妇要化疗,老伴儿身体也不好,家里除了儿子开公交的收入外,就是自己打点零工挣钱。70多岁在外面找不着活,这些年,李绍兰一直是靠村里的产业多多少少地贴补着。

“好啊!”第二天下午领钱的时候,李绍兰还在嘴里乐滋滋地念叨着。

排队的人太多了。说是下午2点开始,中午头午饭刚吃完,就有老人陆陆续续地溜达过来了。领钱的地方在村委会,这是村里的核心位置,广场、残疾人之家、志愿服务中心,和村里的产业人力资源公司、菌种厂都在这。

李绍兰到的时候,队伍已经排到村委会门口了。朱家庄村村委会的面积不小,与其说是村委会,更像是村民活动中心。一楼是一排办公服务桌椅,往里走是会议室,二楼还有书画室和健身房。队伍从会议室到门口,能有百十口子人。

排队的人个个儿脸上都咧着嘴笑。李绍兰听着前面几个排队的老人拉着呱,心里也乐开了花。“没想到还有这种好事儿,政策好了啊!”“是啊,你孙子不是刚让村里奖了一万块钱,这不你也能拿上钱了。”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地说着,张老汉的孙子去年考上一所985的大学,村里每年都给娃奖励一万块钱。“村里每个考上985的娃都能拿钱!”张老汉嘿嘿笑着。

队伍终于排到了李绍兰。她签了个字,拿到了属于自己的500块钱。

那天下午,李绍兰觉得外面的阳光特别好。

挣钱

还没热乎够这500块钱,李绍兰就到隔壁的菌种厂上班了。

村里记挂着李绍兰家庭情况不好,一有点活儿就给她打电话,让她赚钱糊口。菌种厂这个谋生,她已经干了两三年了。

这些菌菇大棚,是村里的产业。村集体发展食用菌种植,朱家庄村在历城区也是头一份。2020年,“脑子灵光”的村支书刘凯在村里开始了菌菇种植产业,一直到了现在。菌菇厂面积不大,效益却挺可观,最重要的是,让村里的百姓们也有了挣钱的营生。

李绍兰每隔两个月就来一次菌种厂。菌菇两个月一次生长循环,平时靠机器,但一种一采需要人工,李绍兰一年加起来能干一百多天。种的时候好说,村里十几个人一天左右就种上了,但采的周期就比较长,3个人得摘15天。

现在就正赶上采摘季。李绍兰太熟悉菌菇的采摘流程了,拿起塑料筐子,来到恒温的大棚里。大棚里三个架子,每个架子五层菌种,每个菌种像个被保鲜袋包裹的长条馒头,在菌种的一侧,就生出了一朵朵金黄的菌子来。

李绍兰小心又熟练地把这些菌菇采下来,放到筐子里。这些黄灿灿的菌子,在她眼里就是金灿灿的宝贝。

筐子满了,又把菌菇放到透明的塑料盒子里,然后装到泡沫箱,等着收货的人来拿。村子里的菌子鲜嫩可口,一家社区团购成为了常客,常常把村里的菌菇“包圆”。有一斤15元的,一斤30元的,这方菌菇的大棚,一年能为村里带来几十万的收入。

但是李绍兰不太关心菌菇产业能带给村里多少钱,她更在乎自己的小家。

这一次来一天,8个小时,一天100块钱。一年下来,李绍兰能有一万多块的收入,比可以前种柿子、种菜,挣得多多了。

过年

过年了,村里都挂上红灯笼了。

刘凯带着一车的慰问品,去几个重点的村民家里走访。在外面打工的年轻人都回来了,孩子们也都放假了。村里的小路上,不时有晒太阳的老人和嬉笑着的孩子们。见到车里的刘凯,上了年纪的老人也摆摆手,和这位“85后”的年轻村支书打个招呼。

说是年轻,刘凯也是个颇有资历了“老支书”了。“从主任到支书,今年正好十年。”十年的变化太大了,说的是刘凯,也是说村子。

刘凯说,回村里干活之后,自己一直在解决自己的“心事”。

先是挣钱。村里除了菌种厂之外,还有人力资源公司,还有一个可供专业比赛的足球场,这都是能给村里挣钱的。刘凯是个商人,他有自己赚钱的逻辑。

就拿足球场来说,这是个可以容纳“村超”的球场,省市的正规比赛都在这里办。从2021年建起来之后,周一到周五爆满,周六周天更是饱和。去年一年,足球场承接了1100多场比赛,一场500块钱算下来,一年就能挣50多万。人力资源公司也是“借势”发展,村子挨着济南东站,保洁、送餐这些活儿就能招工,村里干脆起了个人力资源公司,外村的人也都来这儿打起了工。

挣了钱,不能忘了父老乡亲。

刘凯说,每周三周四,村里都有志愿者给老人和孩子免费剪头发、做针线。“最多的时候,一天就能有十几个人排队。”

说话间,刘凯来到了一户村民家门口,正是李绍兰家。

李绍兰家里已经贴上了红彤彤的福字和春联,还用前段时间拿到的500块钱过节费置办了些年货。

刘凯把车里的年货拿出来,放到了客厅。客厅里布置简单,最有价值的“装饰”是墙上的奖状,这是李绍兰小孙女得的,一年好几张。“今年的奖状得过完年发下来。”李绍兰说。

过年了,厨房里已经准备炸丸子了,屋里飘着饭菜的香气。今年也一定是个好年。

 

分享:
网站首页 | 国际新闻 | 山东新闻 | 财经新闻 | 体育新闻 | 社会新闻 | 科教新闻 | 生活新闻 | 娱乐新闻 | 音乐新闻 | 经济新闻 | 交通频道 | 广播资讯 | 乡村频道 | 影视频道 | 农科资讯 | 居家购物 | 齐鲁新闻 | 文艺广播 | 国内新闻

联系邮箱:sheng6665588@gmail.com

山东生活网
山东生活 主办 版权所有:山东生活新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