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影视频道 > 正文

《桃花坞3》初评:不是所有的“扯头花”都是“X学”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23-06-08 19:31:35


《桃花坞3》初评:不是所有的“扯头花”都是“X学” 
 

​​


时隔一年,《五十公里桃花坞》重装出发,再度走进了观众的视线,“桃花坞3”可以说一开播就话题不断,几乎承包了微博热搜,任敏与汤晶媚的“乐队事件”更是成为了网友们争相讨论的“坞学”新番。
近年来,随着“慢综艺”这条赛道逐渐拥挤,大部分节目的可看性跟不上观众的审美成长速度,成为了弃之可惜的“鸡肋”,而“桃花坞IP”走到第三季,依旧没有露出明显的“颓势”,究竟有赖于这一系列怎样的内容逻辑?
“内娱活人”齐登场,巧妙搭配制造“化学反应”
众所周知,慢综艺的先天短板就是缺乏“强对抗”,很容易因为戏剧张力太弱而无法抓住观众的眼球,如此一来想要制造看点,就必须依靠嘉宾本身和他们之间的社交关系。
所以“桃花坞3”能取得不错的流量,精准的“选角”功不可没,目前来看,冲上热搜次数最多的,也是制造话题最多的,就是所有综艺都“求之若渴”的“内娱活人”,代表人物当属宋丹丹和孟子义。
在网络言论环境日趋保守,艺人普遍要谨言慎行的当下,大多数内娱明星在真人秀镜头下难免会有“表演”的成分,这时候邀请“老一辈艺术家”来参加节目的好处就显现出来了,他们的国民度和行业地位摆在那里,已经习惯了尽情做自己,“浪姐”系列就是由于这个原因,诞生了不少“名场面”。
上一季,宋丹丹凭借自己“东亚大家长”式的push,一手制造了堪比“花少”经典的“坞学八分钟”,助力节目热度像坐火箭一样直冲云霄,这一季宋丹丹吸取了上次的“教训”,收敛了不少,放权扶持张国立搞“垂帘听政”。虽然制造“集火”话题的威力减弱了,但“丹妈”在选房环节因为没有人想要跟她住,被气到吸氧的桥段,仍旧成为了节目最大的“笑点”之一,以至于宋丹丹因为身体原因退出节目后,网友们纷纷表示不舍和怀念,证明了她对这个节目的重要性。
和宋丹丹相比,孟子义的“敢言”就纯粹是性格因素了,大家在娱乐圈里见惯了“人精”,突然看见一个不顾自己和他人死活,时常语出惊人的美女,很难不觉得有趣,何况“孟姐”只是过于直率,肉眼可见的没有“坏心思”,正是当下最流行的“笨蛋美女”。
作为已经参加了两季节目的“老坞民”,孟子义在本季中的表现更加松弛,堪称一个行走的“金句制造机”,拧不开瓶盖,只能递给敖瑞鹏,她立刻“澄清”,“我们不是死绿茶,我们是真拧不开”。还口口声声表示要“提携”寡言的周一围,让人忍俊不禁。
纵观三季的“桃花坞”,它有一个与常规真人秀节目的不同之处,那就是在规则设置上十分的开放,“每一位嘉宾都可以凭借喜好,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而这种选择也映射出他们每个人的独特性格。
除了必不可少的“内娱活人”,想要内容精彩,把不同性格的人协调搭配,擦出火花,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环,从观众的反馈来看,节目组在这方面做得同样可圈可点。
例如一开始去桃花坞的路上,谁和谁坐一辆车的安排,让大家直面封闭空间社交这一难题,鸟鸟和王传君是名副其实的“社恐组”,尴尬的氛围溢出屏幕,孟子义和周一围是“互补组”,一个疯狂“跑火车”,一个笑而不语,对比鲜明,宋丹丹和张国立是“老夫老妻组”,有点默契但不多,一路上不停互损。
既不干预嘉宾的“自由生长”,又巧妙搭配,让他们在相处中产生化学反应,“桃花坞”向观众展示了“慢综艺”也能制造出抓人眼球的戏剧张力。
切忌“为撕而撕”,社会议题引共情
人作为社会性的动物,不可能一直独立存在,大家都需要在群体中收获认同,实现自我价值。纵观各大社交平台上的讨论,可以发现,“社交”在今天已经成为了与当代年轻人息息相关的话题,“社恐”和“社牛”更是被频繁提及的网络热梗。
从第一季到第三季,“桃花坞”都紧扣这一主题,17位嘉宾构成了一个小型的社会,“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群体社交中,大家的观点、底线各不相同,难免发生摩擦,也就是观众最喜闻乐见的包裹着尴尬、刺激、紧张等复杂情绪的“修罗场”。
“桃花坞3”播到第二期,最出圈的“名场面”,当属任敏和汤晶媚的“乐队事件”,任敏认真准备了王菲的歌,想要组一个乐队,结果这个idea却莫名其妙的被半道截胡,她十分委屈难过,网友们也纷纷开始讨论、站队,两人瞬间登上热搜,可以说复刻了第二季的“八分钟名场面”,成为了“坞学”新番。
其实,这些年来,靠明星冲突带动热度的综艺不在少数,但有“抓马”场面却并不一定就等于节目会成功,能成为“X学”的更是屈指可数。
那么“桃花坞”系列在呈现“冲突”这一维度,究竟有哪些可圈可点的“手法”。
第一,不要“为撕而撕”,远离“狗血”。大概没有谁比国产综艺更懂得“黑红也是红”了,群众爱凑热闹,“扯头花”是第一生产力,但制造“抓马”又不会令观众感到厌烦,也是一门不小的学问。
最经典的反面案例就是,刻意挑起矛盾,话题生发不够自然合理,给嘉宾塑造极端的“黑设”,引导全网“抓坏人”,这样或许会炒起一时热度,却无疑是“饮鸩止渴”,早晚会被反应过来的观众弃如敝履。
“乐队事件”之所以能够大规模发酵,就是因为这件事并不涉及到严重的原则问题,观众无论站在谁的角度,都能输出看起来很有道理的言论,彼此之间再争辩一番,话题热度必然水涨船高。
第二,“冲突”之中最好要包含能够制造集体共情的社会性议题。以任敏的遭遇为例,很多职场新人都经历过,自己满腔热情准备了一个提案,结果提案还没落地就被信任的前辈“拿走改造”,自己则被踢出局。而随着完整版片段的释出,大家发现汤晶媚其实主动与其他人说了这是任敏的主意,舆论风向又变成了“在职场上碰见‘绿茶’”。
这些话题关乎真实生活,关乎每个人自身,才会产生如此强烈的代入感和共鸣,几乎每一个路人都能有感而发进行探讨,一开始网友觉得任敏的处理方式头脑清晰、利落干脆,到后来大家开始觉得她稍显矫情,忍不住思考,如果面对相同的情境,“我会怎么做?”“我能做的更好吗?”。如此一来,节目内容“破圈”自然就不是什么难题。
总而言之,作为一个已经延续了三季的“综N代”,“桃花坞3”虽然在内核与模式上都没有进行大刀阔斧的创新,但在精准选角和链接社会情绪方面仍旧保持了以往的水准,后续“坞学”还将有什么全新的发展?值得我们拭目以待。
分享:
网站首页 | 国际新闻 | 山东新闻 | 财经新闻 | 体育新闻 | 社会新闻 | 科教新闻 | 生活新闻 | 娱乐新闻 | 音乐新闻 | 经济新闻 | 交通频道 | 广播资讯 | 乡村频道 | 影视频道 | 农科资讯 | 居家购物 | 齐鲁新闻 | 文艺广播 | 国内新闻

联系邮箱:sheng6665588@gmail.com

山东生活网
山东生活 主办 版权所有:山东生活新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