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影视频道 > 正文

探寻《我本是高山》的内核力量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23-11-23 16:22:47


探寻《我本是高山》的内核力量 


 

近日,根据“时代楷模”张桂梅校长真实事迹改编的电影《我本是高山》正在全国进行点映,影片将于11月24日全国公映。然而,在点映期间《我本是高山》部分剧情引发争议。

电影将现实中酗酒父亲改编成酗酒母亲,有人因此质疑该片“削弱女性力量、污名化女性”;电影中展示张校长办学是因为对已逝丈夫的思念,有人因此提出这是在曲解张校长办学初心。争议背后,不乏一些自媒体为了流量而特意煽动性别对立,煽动公众情绪。我认为,拍摄这部电影的目的是为了让公众知晓张校长的感人事迹,与其纠结电影的好坏,不如认真探寻电影背后的真实故事,寻找华坪女高所展现的内核力量。

这是一个让山区贫困女孩拔掉穷根、走出大山的励志故事,也是教育脱贫的攻坚战役。说起贫困二字,校长张桂梅说,他们从不提贫困二字,因为贫困对女孩来说是一种隐私,他们称他们为大山里的女孩。然而贫困像一座真正的大山深深影响着山里的女孩,她们会因为贫穷上不起学外出务工挣钱,她们会因为家庭重男轻女的思想被早早嫁掉,她们还会因为大山里“女孩读书无用论”而失去受教育的机会。怎样才能拯救大山里的女孩,帮他们摆脱贫困呢?张桂梅校长看的通透,唯有教育!只有让女孩子们读书接受教育,才能彻底拔掉穷根,而且一个女孩也将来也会成为母亲,她会更好的去教育下一代,这样就能彻底解决大山里低素质母亲、低素质孩子的这种恶性循环。

这是一个山区女孩苦学不倦、成就自我的美好故事,也是读书改变命运的最佳范例。摆脱贫困,并不仅仅只是物质上的丰富,更多的是精神上的丰盈,被知识武装后的女孩,会有选择的机会,会有独立的人生。时至今日,2000多名女孩从这里毕业,她们走出大山,接受更高级的教育,她们自信洋溢,撕掉贫困的标签。首届毕业生周云丽放弃县城正式编制回到女高当教师,学医的高世婷毕业后在华坪县医院检验科做科员,黄付燕师范毕业后考上了特岗教师。。。她们有的回到华坪县,有的继续留在大城市奋斗;有的考上老师、医生、公务员,有的自愿到西藏参军;有的成为边防民警,有的成为海关人员。她们的飞出了大山,飞到全国各地,如果没有华坪女高,没有在那里奋战的四年,她们也许会有截然不同的人生。

这是张校长排除万难、坚持办学的敬业故事,也是共产党人坚守信念的最好体现。开办学校,哪有那么简单,张桂梅一路艰辛,最后终于在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帮助下,开办华坪女高。第一届招收100人,17个名教职工,然而,学生普遍基础差,成绩始终提不上去。开学半年,9名教师辞职,当地教育局开始考虑将学生分流到县城其他高中。张桂梅校长处于办学最艰难、困顿的时期,然而,当她整理教师资料时看到剩下的八位老师有6个是党员时,她底气来了。她把教职工聚在一起重温入党誓词,誓词未完,他们都已泪流满面,教书育人、脱贫攻坚也是一场战争,他们把华坪女高当成了战场,战争再艰难,他们没有一个人当逃兵,咬着牙把华坪女高继续开办下去。

华坪女高自从进入公众视野,便一直热搜不断,其中大部分是好的,但是也仍存在诸多质疑,比如对女高“填鸭式教育方法”的质疑,比如对张桂梅校长“反对学生做全职太太”的质疑,比如现在《我不是高山》电影引发的争议。“填鸭式教育”是生源基础太差、无奈之举,张桂梅校长“反对学生做全职太太”也是针对特定女学生、某个场合下说出的话,电影也是基于艺术需要做了一定程度的改变。

希望整个社会对张校长的故事和电影《我本是高山》有更多的包容和支持,解读电影背后的真实故事,探寻其中蕴含的坚守信念、积极向上、成就美好的内核力量!

 

分享:
网站首页 | 国际新闻 | 山东新闻 | 财经新闻 | 体育新闻 | 社会新闻 | 科教新闻 | 生活新闻 | 娱乐新闻 | 音乐新闻 | 经济新闻 | 交通频道 | 广播资讯 | 乡村频道 | 影视频道 | 农科资讯 | 居家购物 | 齐鲁新闻 | 文艺广播 | 国内新闻

联系邮箱:sheng6665588@gmail.com

山东生活网
山东生活 主办 版权所有:山东生活新媒体中心